日前,姚鄂梅新作《少年前传》正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姚鄂梅继2021年《家庭生活》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第二部作品,直击当代教育现场,以一起荒唐的绑架案拷问人生的道德困境。
近年来,《小别离》《小欢喜》《学爸》等教育类题材的影视层出不穷,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大众对于教育问题的普遍焦虑。作为一项时代议题,书写者对这问题的思考呈现了当代作家与同时代对话的能力,姚鄂梅以她一贯利落的书写回应了此项议题,呈现出教育这一议题在文学中的视角及向度。
《少年前传》讲述了三个家庭的教育故事,子涵、小素、昊天与他们的妈妈,三辆精密设计的母子战车,在教养的路上小心前行,时刻维护,因为目击地铁滑板女孩猝死事件,三个妈妈与三个孩子被推入到难以选择的道德困境,成长的难题呼之欲出。文学作为人的文学,所描写的是个人在时代中的反应、情绪以及位置。
《少年前传》以教育为背景,隐含的却是家长、孩子所遭遇的一场意义危机。一味获取好成绩,求学如升级打怪,教育的目的又是什么?这场教育的危机其实是对心灵世界的一次诘问,人的位置在哪里?关于一个人的想象还能呈现什么样的形态?
在谈到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时,作者姚鄂梅说道:“三个最称职的妈妈,三个最美好的孩子,他们正处在儿童之后、少年未满的年纪,头顶冒着热汗,目光纯净又执拗,他们有着少年的个头,目光和谈吐俨然还是小孩,偏偏那两年对他们来说,又是多事之秋,他们褪下童装,合体的少年衣服却还没有找到,他们小学毕业,面临初中分流,却在完全不懂选择的年纪,被推向人生第一个岔路口,这时他们走的每一步,都懵懵懂懂不明所以。而家长,其实也如作困兽。”
《少年前传》以少年为题,意为一种对少年和成人美好的期许和对世界的想象。当生活的主题只有学业,当人的评价标准只剩下成绩时,一个人是否会在这过程中遗失了什么?曹柠说:“其实从带孩子去补习班,这种教育压力的竞争身上就能体现太多关于我们自己人生路径的选择。”《少年前传》从当代教育生活微观现场出发,论及长成一个人所经历的道德冒险。正是在这样的“天真”而又“现实”的考验中,生命的困境才能凸显出来。而这些议题,最终回归的也许是对人的想象。“前传”所指涉的是我们对“立人”的想象,它是一份成人启示录,那些善良、正义、诚实,这些为人的品质,正是在一次次的道德困境的选择中呈现清晰,而只有一次次地守护这些行动和选择,才能完成对人的塑造,对良好社会共识建立的推动。
姚鄂梅是一位低调的实力派,她的写作扎实深刻,以冷静的笔调写奇情。在这部新作中,她所能切肤感受到的是自己的教养经验。尽管生活的日常大部分时刻都围绕着柴米油盐,但她却从不宥于厨房客厅,对待习焉不察的生活绝不手软,笔力简省而不乏犀利。《北京文学》杂志主编师力斌在总结姚鄂梅的写作特点时说:“注重讲故事,不搞叙事圈套;顺着人性这根藤蔓,将悲惨命运一捋到底,黑色阴影笼盖四野;把理想主义冲动和悲悯情怀深深埋藏,将现实的严酷呈现到不尽人情的地步;寓历史意识于小故事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一名真正从“厨房餐桌”里走出来的作家。
2021年,姚鄂梅小说集《家庭生活》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姚鄂梅用精巧的布局、手术刀般的笔调呈现出女性、家庭的种种真相,成为众多读者的年度惊喜推荐,入选豆瓣年度国内原创好书、QQ阅读年度十大虚构好书,并登上持微火者·女性文学好书榜年度书单、界面文化年度推荐书单等多种榜单。
从《家庭生活》再到《少年前传》,姚鄂梅从不同方向持续对这一题材进行纵深式的思考。曹柠认为:“姚鄂梅以家庭为主题的这一系列作品,让我们看到对于现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剖析的可能性。因为家这个符号,或者说家这个实体,它本身承载太多中国古往今来关于人生的挤压与期待,它是一个矛盾的爆发地。在这里面发生的战争,往往都是不可见的,它是不能拿到台面上来说的。可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内心的风暴,一旦它被讲述出来,你会被触动,会唤起太多你自己的成长经历,甚至你会反思自己的人生过程,这是特别适合家庭集体来阅读的书。我觉得这种阅读体验是全民性的,它属于真正意义上塑造社会共识的过程。”(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可新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