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年末,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陕籍小说家杨争光的最新长篇小说《我的岁月静好》,这是他2012年以来十年间唯一的新作。5月20日和21日连续两天,杨争光分别在陕西省图书馆和省图高新分馆举行新书分享会,畅谈这部与他以往作品有很大风格差异的新作,并解析评说书中具有独特性格的主人公——德林。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张艳茜和《美文》杂志副主编穆涛作为对谈嘉宾参加了分享会。
时隔十年 再推新作
《我的岁月静好》中,小说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了主人公德林的爱情、家庭状况以及所处社会背景等内容,由此折射出作者对“国民性”问题的深刻思考和对公众生活的深沉关怀。小说以德林的妻子向他提出离婚开始,离婚事件让琐碎各显精微,这种改变也让原本只是冷眼凝视社会与社群、朋友与家人、爱情与婚姻的主人公德林对“岁月静好”有了更多的感喟。
杨争光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著有长篇小说代表作《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中短篇小说代表作《黄尘》《黑风景》《赌徒》《老旦是一棵树》《公羊串门》《鬼地上的月光》《驴队来到奉先畤》《棺材铺》等。此外,还有影视代表作电影《双旗镇刀客》(编剧)、电视剧《水浒传》(共同编剧)、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等。
杨争光的作品一直被认为给中国当代文坛带来了一股混杂着黄土狂沙的西北旋风。他的文章一贯冷硬倔直,笔下皆是黄土地上粗粝酷烈的生命挣扎。时隔十年,再推新作,杨争光表示,“终于写到城里了。”他告诉记者,这次直接面对当下,直面现实,虽然小说体量不大,但做了很多案头和准备工作,“我之前作品,传奇内容也罢,西部作品也罢,讲故事的多。但这部作品不以故事见长,德林自称是个旁观者,但他把自己也作为观察对象。他是个知识分子,但并不在很高的社会阶层,熟读中外经典,他的‘岁月静好’是一种逻辑自洽的岁月静好。面对责任、爱情、家庭、朋友,他也许确实能做到岁月静好,但从某种意义又是自私冷漠的,亲友对他的指责,他都能一一化解,他有现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还有冠冕堂皇的理由。”
相比当编剧 更爱写小说
杨争光常年生活在南方,但身上依然有着浓浓的陕味儿,高兴时说几句地道的陕西方言,让家乡的读者都忍俊不禁。
有评论家这样点评德林这一人物形象,“小说主人公德林是一个非常值得揣摩和研究的当代知识分子形象。他总能借‘诡辩’和老庄式的‘无为’思想从中抽离,置身事外,让自己的‘岁月’变得‘静好’。他的处世哲学,看似冷静却又显得软弱和无力。”
张艳茜站在女性角度,评价了杨争光这部新作,“我们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作家自身创作经验的累积,也能看到作家对经典文学的致敬。同时,我也能看出这本书对女性的关注,这与杨老师之前创作有很大不同。”
穆涛认为杨争光文字简洁、简练,但非常生动,德林是一个全新的文学形象,很多读者会对这个人物进行思考:“德林有缺点,但他有自己的原则,有自己坚守的东西。”穆涛认为全书调子有点灰暗,但读起来却不晦暗,就仿佛在一片瓦砾中依然有青苔一样。德林的认知虽然与众不同,但他却无所作为,这个人物很有争议,而这恰是文学形象的成功塑造。
杨争光也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对付现实生活中的麻烦,用德林的办法也许会获益,但也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亲人、爱人和孩子,我从内心是不认可的。写出这样一个人物,也是希望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是作家也是影视编剧,杨争光说自己还是喜欢写小说,因为影视是集体创作,要听取大家的意见,但小说是自己个人的东西,在乎的只是自己预设的目标完成了吗?想表达的东西究竟表达出来了吗?
“目前来说,我对《我的岁月静好》是满意的。”因为疾病的困扰和身体原因,杨争光有十年没写长篇小说,在战胜病魔后,他有很多创作计划,有历史小说,也有现实小说,同时还要继续在小说和影视中“游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