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和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对出版业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和要求,分别给《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出版做重要批示,在《读者》编辑部发表重要讲话,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等等,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的讲话更明确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国文化历来推崇‘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逸韵’,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这不但是对文艺工作者提出了要求和期望,更是为传统文化出版指明了方向,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传统文化出版责任重大,是明源泉、厚根基、承传统、传薪火的基础性工作,出版界亟需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系列指示精神,把传统文化出版工作推向新的高峰!
毋庸置疑,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传统出版业受到极大的冲击,虽然这几年传统出版社在数字化和融媒体的道路上不断追求,成效可观,但是困难依旧重重,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传统出版业在数字经济的冲击下没有找到传统文化出版赖以发展的自身内在的持续经济动力;传统文化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不够充分,基本是表面的融合,换言之,还没有在融媒体出版方面实现自身的影响力;数字时代急近功利和喧嚣肤浅的阅读形式导致量多质弱的深层危机;专业性强、具有工匠精神、“小扣则发大鸣”的编辑队伍后续乏人。面多这种种困难和不足,如何把传统文化出版做强做实,使之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并且在伟大的民族复兴中起到坚定的文化基石的支撑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从长远角度来看,数字革命一定会给出版业插上新时代的翅膀,鲲鹏展翅,未来可期。作为新时代的出版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出版的规律性,拓宽视野,关注现实,立足长远,这样才能承担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其一,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数据化时代带来的资料详实,阅读便利的条件,开阔视野,把眼界放宽放远,观千剑为识器、纳百川方成海。数据时代,为出版提供了以前出版工作难以企及的丰富全面的资料,为查资料跑图书馆的时代、主要靠掌握资料发表研究论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作者队伍的庞大,专家学者的水平之高、作者队伍之广,也呈现出以前出版难以达到的繁荣;而且由于经济基础的发展、个人追求自由度的提高,许多在民间的高手显示出某些方面的精神素养不亚于、甚至超过学院派的专家,呈现出旺盛的研究和创作繁荣,为出版提供了丰厚的基础、为出版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更需要出版人具有宏观的视野和超前的见识。其二,把做强内容作为当下追求的目标,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没有深厚扎实的内容,出版必然落后于时代。出版内容、队伍、经济实力不强,就会依附于互联网。要把互联网作为出版的工具和手段,使之为我所用,否则无力远行。传统文化出版则始终依赖于中华民族浩瀚的文化元典和悠久的历史文明,出版人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以最真实、最准确、最学术、最先进的面貌呈现给新时代的广大读者。其三,把做实作为追求做强的手段,无实则不强,传统文化出版须远离任何虚空的形式主义、噱头、网红、吸睛、标题党。其四,目标远大,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传统文化出版使命和蓬勃发展的必由之路。
慎思、明辨、笃行,面对浩瀚的历史文献资料,出版不是复制搬运,永远是选择,传统文化出版更是披沙拣金,“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逸韵”,要做到这一点,强思辨,更有特殊的意义。
其一,明确站在新时代的思想高度,把传统文化出版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聚焦主题出版,为时代发展提供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融入到为民族复兴伟大征程鼓与呼的行列之中,与时代同行,方能彰显出版的永久生命力,承载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其二,明是非。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需要具有新的思维和思辨能力。其三,充分认识出版的特殊规律,尊重出版规律,取精用宏,去浮夸,远浅薄,避免急功近利,落实久久为功,规划、整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厚重的、规模宏大的精品力作。在整个出版行业中,事业和产业属性并存,但是传统文化出版事业属性更大,这是国家事业、民族事业,是千秋万代的事业。其四,加强创新,与时俱进。创新永远在路上,传统文化出版自不例外。当下传统文化出版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作者队伍和读者需求、普及和提高三个方面,尤其需要有辩证的思维能力,兼顾各方面的思想高度。普及和提高的问题,同样需要两方面兼顾,齐头并进,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缺少提高,普及也就失去了方向和价值。正如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所指出的:“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出版是学科,出版也是专业,出版更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技术产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冲击,出版专业性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在出版各个领域,传统文化出版的专业性尤为突出和重要,我们必须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从出版的规律性角度入手,结合新时代对出版的要求,深化认识出版在传媒中的特殊性和基础性,要高屋建瓴、立足长远,与时俱进,奋力前行。
其一,在对出版的认识和坚守理念上,坚持专业性,提高整个行业的专业度,明确没有专业就没有高质量的出版、就没有高质量的出版业,也就不能让出版做强做实,难以使出版更好地为党和国家的大局服务,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文化柱石。在出版社专业属性分工上也应该进一步强调专业属性,非专业,无出版,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出版社难以把出版做实、做深、做透,更不能做精、做强。出版编辑队伍专业能力培养和建设更是当务之急,“艺之精者,无二能也”,工匠建立在专业的基础之上,八面玲珑、“抓到篮子里就是菜”的编辑不可能策划和出版真正的精品力作。其二,专业性建筑在学术基础之上,缺乏学养、对自己专业的学术历史和发展水平没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既无法和作者专家对话,难以提出优秀的选题,更难以起到编辑拾遗补缺、校雠把关的根本作用。其三,厚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当下把出版行业视为传媒行业的一种,我认为也是这个行业中最具持久性的行业,也是最基础的行业。基础需要扎实、牢固、深厚、经典,传统文化出版尤其如此。把文化基础筑牢,文化的历史大厦才能高高耸立,才能以文化人,才能筑牢中华民族精神长城。其四,传统文化出版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更需要伟大的精神,不忘初心、精于学术、甘于奉献、不计得失,耐得住寂寞,为传承优秀文化事业勇于担当,十年磨一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更应该弘扬姜椿芳、叶圣陶、韦君宜、周振甫这样的出版家的榜样的力量,传承编辑导师和编辑大家的优良传统。
近些年来,在优秀传统文化领域出版产生了大批可以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如中华书局的新校点推出的部分《二十四史》工程、商务印书馆《词源》第三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的《辞海》第七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近推出的部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以及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大批传统文化优秀出版物的出版等等,总结这些厚重精品工程出版的成功经验,可以窥见这些工程背后凝聚和坚持的大视野、精思辨,强专业,正可作为本文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