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胡同深处的北京》新书发布暨胡同文化研讨会在史家胡同博物馆举行。活动由中华书局举办,史家胡同博物馆承办。中国出版集团副总经理李岩、经济日报副总编辑张曙红、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方立新、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总编辑叶俊东、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胜利、中国银行董事汪小亚、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雷声等三十多位专家学者,以及几十位胡同文化爱好者参加了活动。
《胡同深处的北京》作者刘选国现任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副理事长,是北京胡同文化的研究者、专栏作家。工作之余,他以自己的工作单位所在地干面胡同为中心,小心地迈进附近许多条或残破、或完好,或齐整、或混乱,或修缮一新、或荡然无存的胡同,探访名人故居,寻找历史遗址。他试图触摸胡同承载的历史,追索胡同里曾经上演过的悲欢离合。他也想发现时间留下的痕迹,体会兴衰的力量,或者感受微妙而缓慢的变迁,理解底层永不停息的波动。长期的胡同探访,带给他的是深深的惆怅,深切的触动,以及对传统和文化的深沉敬意。这些感想,开始是随手记录,后来则形成完善的篇章,发在自己的微信公号上。微信公号吸引了一批胡同文化爱好者,在粉丝的鼓励下,刘选国的写作不断开拓,笔触也越来越深入。后来,刘选国在《新华每日电讯》开设专栏,专门写胡同探访和胡同保护,专栏成为报纸最有人气的栏目。《胡同深处的北京》正是刘选国这些年探寻胡同、研究胡同的全面总结。
研讨会上,《新华每日电讯》总编辑方立新认为,《胡同深处的北京》写的其实是胡同深处的中国,胡同里上演过的悲喜剧,正是当时中国社会的小小缩影。这本书表达的是作者难得的家国情怀,作者对胡同现状的忧思,对胡同保护的设想,显示了一位思想者的责任感,值得钦佩。书中一些文物保护思路的提出,和当下的老北京城区的规划与保护政策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作者的远见卓识。有记录,有设想,有思路,这是这本书的重要价值所在。
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陈胜利则从个人体验出发,阐释了自己的胡同文化的理解。他认为,离开冷硬的高楼,走在胡同的深处,呼吸到的是乡土的气息,童年的味道,得到温柔而真实的安慰。对胡同的探访,是对历史、文化的追索,也可以看作是心灵的回归。这种回归,是《胡同深处的北京》这本书动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