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苏雪林的灌园

夜读《苏雪林日记选》,商务印书馆2017年10月第1版。她在1957年5月1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起床,天色尚未大亮,掘松菜畦,用以点(种)豆。夏季菜蔬皆不能生,惟有瓜豆可以采撷,故余种豆之心复热。尚未掘松一畦已大汗淋漓,且太阳已高,不能久留,甚哉!园艺虽有乐趣,苦趣亦多也。”此则日记写得颇有生活情趣,是切实的生活体验。

苏雪林日记选

苏雪林的灌园

这时候的苏雪林女士,其身份是台南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无论是文学创作或是学术研究,早已硕果累累,名满天下。论年龄她已是七十一岁的老人了,年逾古稀,体力大不如前,加上她长期手不释卷,勤于著述,本来就已经近视的眼睛,越发变得模糊起来。但是,看她在菜园里松土、种豆等劳动技能的娴熟运用,对季节性菜蔬习性等相关知识的了解,俨然是一位灌园种菜的老圃,令人肃然而起敬意。

事实上,苏雪林就是一位有着丰富的灌园经验的高手,这一方面是出于她对劳动的热爱与尊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她的性情中存在着诸多浪漫的因子,善于挖掘与追求生活中的趣味所使然。据张在军先生著《苏雪林和她的邻居们》(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年8月第1版)一书中记述,抗战时期,苏雪林随国立武汉大学西撤入川,先是卜居于乐山市陕西街49号一座号称“让庐”的中式楼房,刚过了一段安稳日子,后因二房东乘人之危,大幅度抬高房租价格,苏雪林微薄之薪酬难以承受高价房租,不得已搬迁到附近的一处小山坡上赁屋而居。房屋仅有三间,供她和姐姐、侄子以及从家乡带来的女仆居住,夫君张宝龄先生尚在昆明工作,家里人数不多,条件还算可以。可喜者是屋前屋后还有两亩多空地,杂草丛生,疯长成了一片,可见土地比较肥沃,颇适于灌园种菜。于是,苏雪林便和姐姐商量:战时物价上涨,物资供应不足,咱们开荒种地吧,既可解决食物匮乏之忧,平时也能够吃上新鲜蔬菜;再说了,荒芜除去,撒籽栽苗,瓜棚豆架,花果飘香,也别有一番风致。倡议之下,大家一致赞同。于是,苏雪林便着手购置锄头镰刀以及畚箕扁担等农具,说干就干,开始垦荒。

首先要除去荒地上的杂草。第二步就是深翻土地,清理石砾。土壤的问题解决之后,接着就是给土地分畦分垄,撒籽栽秧,浇水灌溉。夏日阳光强烈,每日浇水必须早晚两次,否则幼苗生命堪忧。而苏雪林的住处又在山坡上面,挑水灌园须攀登数十级台阶,于是又好说歹说,再增添一些运费,挑夫才答应将水送到地头。虽说劳力劳心,尝尽辛苦,但看着幼苗节节拔高,畦垄内一片青葱,想像着果实丰硕,收成在望,哪里还有什么辛苦可言,满脑子都是浓浓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慢着,甜美的果实不是那么轻易到手的。多数情况下,获得与付出往往就是以正比例来呈现的。菜蔬渐长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两道工序需要完成,那就是除草与施肥。

生活再难,苏雪林都忍受下来了,且从容不迫,习以为常。接下来就可以心满意得地享用劳动的成果了:鲜嫩的芥菜、饱满的蚕豆、清脆的萝卜、红艳的番茄、茁壮的葱蒜和硕大的南瓜等,长势喜人,次第成熟,不仅饱了口福,而且饱了眼福。自家人少,自然是吃不完的,就顺手摘下一些送给邻居街坊或好友同事;送的次数多了,大家都不好意思起来,于是也将他们家里能够拿得出手的蒸馍烙饼之类的回馈过来,这样既联络了情感友谊,又交换了食品美味,一举两得,美善之至。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