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文化的性格 作者:梁晓声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中国文化就如同巨大的万花筒精彩纷呈、绚丽多姿。著名小说家梁晓声这些年似乎有点“不务正业”,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研究的厚土里,探讨中国文化的种种现象和问题,《中国文化的性格》作为他最新出版的文化求索随笔集,读来令人深思。
《中国文化的性格》一书分为“中国历史的文化特质”“文以载道”“文学即人学”“文明意味着什么”四大部分,每个部分有若干单篇文章组成。全书涵括了中国历史、文学、文艺等方面的内容,既有以时间为线索的宏观历史考察,也有对文艺作品的微观解剖,力图从中整理一条关于中国文化、中国人精神气质的主线。梁晓声站在当下社会现实的立场,对照世界不同文化的特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入木三分的探索,其角度新颖、行文辛辣、富有哲学思辨的意味。阅读本书,可以看出年近七旬的梁晓声,并没有以“人师”自居,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心存敬畏。
本书书名中提到中国文化的性格,显然有着多义的解读。梁晓声并没有对中国文化性格进行全景式的“画像”,这恰恰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笔者认为,有怎样的族群,就有怎样的文化。同理,族群的性格,也决定文化的性格。毕竟,文化依附于人,人创造着文化。文化的性格,就如同人一样,也并非一成不变,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放开历史的视野,我们不难发现,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仁义礼智信,这种价值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塑造了中国文化的性格。
可是进入现代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中西方文化交融交流,中国文化的性格也在发生改变。笔者认为,在历史上能流传下来的文化,多数是符合人性的,反之,则被人们抛弃。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坚守与弘扬,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我们要包容和吸纳。故步自封或者全部否定本民族的文化,都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这似乎是一个常识,可是在文化界和知识界,却不以为然。有人认为传统就是传统的,不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假如真这样的话,那眼界显然狭隘,开放、互动和交融,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不可阻挡的潮流。
文化是人类劳动和思想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是优秀文化,优秀的文化也未必就能永远流传,这在世界历史上并不罕见。本书开篇《文化的好与坏》一文中,梁晓声通过中国历史故事与典故,对此进行分析。在他看来,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打上了阶层的烙印,而社会进步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阶层文化的越来越弱。笔者的理解是:社会地位不同的人们,经济基础不同的人们,在文化方面越来越难以分出趣味之高低。所谓“上等人士”未必就是文化优上者,“下里巴人”未必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者。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文化不分好坏,对此梁晓声表示质疑:如果文化不分好坏,人也就没有好坏之别了。
梁晓声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代表性人物,不仅勤奋写作,还是博览群书的楷模。他在书中坦言:既然没有系统读过书,那就一直“杂”下去吧。关于读书这个问题,有人抛出“不必读书目”之类的话题,这一方面表明有些书的水分很多,或者可以说是文化的垃圾,另一方面这种观点也蛊惑人,容易让人剑走偏锋。多读书、读杂书,前提当然是读好书。读好书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
《中国文化的性格》彰显着梁晓声深沉的人文情怀,对于历史与现实中的文化与文学,他从未割裂开来。无论是文化的面相也好、文化的性格也罢,其实归结到最后,都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这一宏大主题,这也并非梁晓声一人能提供清晰的“路线图”的,需要所有人沿着大方向“朝前走”。唯有如此,中国文化才会生生不息、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