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博会上吸引读者的无人值守“24小时智能书栈”。书栈不但能抵御12级台风、8级地震,还能随需求移动。通过AI和传感器融合等技术,可实现线上下单、线下体验。
早些时候,眼见大都会城市地铁上拿着报纸和书卷的人渐渐消失,车厢内瞪眼手机的群类成为主流,有媒体还忍不住感叹说:“中国人为什么不读书!”
今天,如果有谁还指责手握移动设备的人“不读书”,显然会被归类到OUT的队伍里。阅读作为获取知识、增长智慧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族群而言,应该说已经是共识。随着全民阅读活动年复一年的浪潮涌动,阅读诉求日渐植根于人们的心中。
在观念、认知上的进阶之外,文化发展、文明进步最基础建构的阅读活动本身,也在日新月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对阅读设备、阅读基础产业的介入,全新的阅读风景已经在路上。
新时代、新阅读。作为中国出版业繁荣发展的见证,以及出版界最新成果的检阅,新近成功举办的第二十八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给我们呈现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样态:科技让阅读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蝶变中的图书生态
在图书产业的链条上,印刷是最基础的程序之一。在这次书博会上,除了印刷机械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之外,另一个重要元素——油墨的环保,已经从念想变成了现实:重金属含量、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有害人体、污染环境的元素得以有效降低(替代/消除)的绿色油墨现身展会。
方便、快捷,能打印出个性图案的数码印刷机已经产业化,有音乐的绘本,栩栩如生的3D图书,还有不怕水的纸张等,成为展会的亮点。
图书生态的另外一个主要的链条,数字化已然“脱胎换骨”:附上二维码,人们能够在文本图书上扫码进入生动的图影世界——甚至是立体的。智能化也已出发,每一部智能手机都能够扮演终端的角色,轻松进入“数字博物馆”畅游,交互式的“24小时无人智能书栈”“街区自助图书馆”不仅省却了你找书、借还书路途的疲惫,还为你节约出更多的“读书时间”。
融合发展常态化,大数据耕耘逐步深入:针对不同阅读取向的群体配送各自喜欢的“热值图书”,这能够改变“社区图书馆会”图书流通的生态。
印刷、图书创意在科技的有力支持下,也呈现出了缤纷的色彩。一家出版集团将他们的“冰书”带上了展会,这本书名叫《企鹅冰书:哪里才是我的家?》的书,阅读前必须先把它放在冰箱的冷冻层里冰冻15~25分钟。这样的创意并非“小把戏”,市场证明它深受孩子喜欢,重要的是,“冰书”有着对冰川融化的现实模拟,读者可以用手亲临般感触到冰川的融化。
“印刷行业的变化非常大”,中国印刷协会副秘书长刘积英说。新技术的逐步广泛应用,不仅有力推动了整个印刷行业,而且为阅读生态系统的基础环节——出版和流通,带来了蝶变。
多元阅读模式已在路上
如今,电子书站稳脚跟已是不争的事实。记者从参加书博会的多家出版机构了解到,数字出版物(电子书)占比逐年提高。
中信出版集团从无到有,现在电子出版物占比已达10%左右,不过,“主要还是休闲的书为主。”该集团的洪勇刚告诉记者。
总的来看,一家规模出版社不出版电子书反倒是让人意外。“我们也出电子书,大约有8000种,主要是学术书籍。”北京大学出版社参展人员表示。从市场来看,电子书进、纸质书退的局面并未出现,这几年纸质书销售一直不错,而电子书在达到相对平台后,增长乏力。“达到10%后增长迟缓甚至停滞了。”洪勇刚说。
这可能和内容有关。人民文学出版社副社长王秋玲就坦言:“我们有1000余种数字出版物,近3年呈爆发式增长,每年都增长40%左右。”这或许表明了电子书阅读群体的特性:专业人士少,休闲娱乐占主流。
显然,多元模式的阅读已是实景,而未来的情形尚未可知。
“我们称现在的孩子为互联网的原住民”。福州大学教育处长于岩说,这些人,或更小的同学才是未来阅读模态的表演者。于岩参与了“红沙发”系列访谈高等教育出版的话题。在这个访谈中,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林金安带来了人们似乎熟悉,然而却很新颖的阅读:视屏阅读。
除了数字出版,慕课(即MOOC,指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展示了阅读的另一种新风尚。虽然大学公共课(收费或免费)在电视时代并不新鲜,但因为设备的局限,一直是小众产品,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化的公共课成为普罗大众随手可得的“阅读库”。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学生可在网上提出问题,除老师外,其他专家和同学都可以解答。纸质教材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新形态教材,更重要都是,慕课的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准则,可以有效地释疑“民科”以及充斥网络的养生乱弹。
以前的文字阅读,“现在用视频、动漫说话,这就是一体化设计。”林金安说。
智能互动蓄势待发
除了前面提到的印刷产业以及流通渠道(如智能书屋)的智能化,阅读终端——读者和读物的面对面,智能化、交互式等也开始上路。
科大讯飞新推出的语音识别系统更上层楼,除了多国语言,粤语、四川话等方言都可以识别,更关键的是智能识别:在语音转换文字的环节,你能看到屏幕上逐字逐词因发音不准产生的错误会在随后的完整句子校正中得到修正。精准识别、智能纠错,准确率高达95%。
文字、语音识别技术的突破,可以让我们产生诸多未来的期待,比如瞬息之间就可以达成扫描英语原著——阅读汉语文字。另一个远景是智能互动的精准化。
其实,智能互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智伴科技推出的智伴小机器人就给了我们很多联想:链接云数据的“小智伴”不仅可以和“独自在家”的小朋友沟通对话,也可以根据指令听音乐、故事,可以为小朋友读他(她)选择的书,还可以让小朋友阅读工作在外的父母为其选择的书——智能手机连接着“小智伴”,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文字转音频现在是常态化了,无须多说,但智能化的植入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期待。比如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具有阅读障碍的残疾人群不会再为书籍选择困扰,只要说出想阅读的书,就可以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同样,那些嗜书如命一生老来眼花难以阅读的人们,也可以因之重新用耳朵再次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或者是收到评介信息后读想读的新书。
数字化资源与纸质资源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与时俱进,阅读生活也日趋丰富多彩,科技的助力,让阅读生活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数据表明,在过去的一年,国内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规模突破7000亿元,其中:电子书达54亿元,移动出版(阅读、音乐、游戏等)达1700多亿元,在线教育超过101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