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祝勇:故宫藏品每年看一万余件,180年才能看完

W020180731611235338414

《故宫的古物之美》祝勇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因为《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文化影视作品的问世,即将在2020年迎来第600个生日的紫禁城,猛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时髦“网红”。故宫藏品186万件(套),除了影视作品中已经展示过的,还有众多说不尽、道不完的国宝。人民文学出版社新出版了一本《故宫的古物之美》,作者为作家、纪录片导演、艺术学博士,现任故宫博物院影视研究所所长祝勇。他日前接受长江日报“读+”专访,讲述了书中18件精选古物背后的故事。

每件古物所属的朝代,都有独特的气质

祝勇出版有《祝勇作品系列》12卷,主要作品包括《旧宫殿》《血朝廷》等,他还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天山脚下》的总导演。在出版这本《故宫的古物之美》之前,他写过《故宫的隐秘角落》,无论变换怎样的角度,祝勇说,他其实都是在写历史。

历史怎么写? 历史是一个时间现象,过去的就过去了,永远无法再现。“当然,我们可以通过文献来了解历史,但仅靠文献,也很难看清历史的真实面目,因此,我们了解历史,需要许多辅助手段,让历史‘立体’起来。”祝勇认为,“古建筑是历史的现场,许多历史大事发生在那里,对于故宫就更是如此。”

书中,祝勇把这些物称为“古物”而不是“文物”,他是为了强调它们的时间属性。时间的沉淀,让祝勇看到了古物背后的流转,“古物是历史的载体,连接着人的情感、命运,每一件古物都有着神奇的履历,但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古物在历史中的起承转合并不了解,我们的一些关于文物的读物,也大多只停留在‘物质’、‘技术’的层面上,我试图把它们同大家已有的知识体系,比如唐诗、《红楼梦》,比如一些历史事件等勾连起来,打通物质与历史的关系”。

不停留在枯燥的文献介绍层面,书中这些古物背后的事迹变得面目生动起来,每件古物所属的朝代也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气质。比如,在介绍青铜器时,祝勇点评,从大禹的“九鼎”传说延续到商代,青铜器一出场就是“国家艺术”,象征着国家权力。但到了周代,青铜器已经渐渐走下神坛,向贵族们的日常生活领域挺进。祝勇偏爱的一件青铜器是战国前期的一件龟鱼纹方盘,它是一个用来盛水的盘子,“盘子底部内壁被铸成龟鱼戏水的纹饰,我们可以想象,每当把清水注进盘子里,水纹晃动,会让盘底的龟、鱼也晃动起来,好像在水中游泳。我想,这就是‘鱼翔浅底’吧。那些日常生活,赋予青铜器更多的形态,更加活色生香”。

对着故宫里的这些古物,祝勇常常会畅想它们的“前世”故事,“每次面对青铜镜,我都会想,当初是谁手握着这样的镜子,那镜子里,映出的是怎样的容貌”。

他还喜欢汝窑的瓷器,中国以“瓷器”(China)为英文译名,可见瓷器在中华文明史上是何等重要。但瓷器为什么如此迷人,一言难尽。“汝窑是五大名窑之一,汝窑瓷器足以构成一部传奇。包括它‘雨过天晴云破处’的色泽、它极简主义的造型,还有它谜一样的身世(它在北宋末年,大致是宋徽宗的时代出现,又在之后神秘消失,它的窑址与制造法,一直是千古之谜,一直到当代才被揭开)。”祝勇点评:“没有汝瓷,宋代士大夫的风雅都会打折。”

古物成为“网红”,是对工匠精神的呼唤

故宫藏品186万件(套),有人简单计算过,若每天看30件,每年看1万余件,不重样的看全,要花上180年。身处故宫,每每走近这些藏品,祝勇都惊叹不已,“惊叹古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惊叹他们技术上的精湛,还有他们的审美意识,几百上千年仍不过时,甚至,仍然领先。”这常常让他感慨今人在艺术上的创造力怎么有时比不上古人,“原因可能是今人对美的敏感度、对生命的激情消退了,不如古人”。

祝勇分享了一件小事:“不久前在故宫文华殿举行读者见面会,有读者问我现在小学生为什么写不好作文,我这样回答她,就是对美的敏感度退化了。那时,文华殿正办吴昌硕的展览,吴昌硕半生流离,但他的笔下繁花盛开,连花果梨桃、桌椅板凳都被他的画笔赋予新的生命,是因为他对美敏感,神经被大千世界所牵动,对生命从来不失激情。故宫里的古物,应该让今天的设计师感到难堪。许多古物的设计者,没有文凭,没留过学,没‘大师’称号,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做好一件事,心要干净,精神要专注。历代艺术家、工匠都创造各自时代的辉煌,他们把自己的生命都融进去,一辈子只干一件事。当代人杂念太多,讲求短平快,讲求‘投入产出比’,斤斤计较,精于算计,但心底的爱却少了。不爱,就不可能做好。”祝勇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商业原则,但他认为商业原则并不完全适用于艺术领域。

故宫古物及故宫人成为当今时代的“网红”,可以视为浮躁之下,人们对专业、专注、踏实的工匠精神的深情呼唤。祝勇说:“故宫里的员工,有许多从美院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许多搞设计、搞创作的同学都赚钱扬名,但他们在宫墙之内,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手头的事。更不用说院内的老前辈,做了几十年。故宫是一所大学校,不仅让我们长知识,长技能,更让我们精神上得到滋养。”

链接

清宫剧里的历史真实

近期最热门的话题,大概是《延禧攻略》播出引发的清宫剧大串联,从《还珠格格》到《步步惊心》《甄嬛传》,那些年观众看过的清宫剧人物谱,竟能神奇地找出对应关系。比如,《延禧攻略》可以视为《还珠格格》的“令妃前传”。因是古装剧最爱的朝代,观众们对清朝,相较于其他朝代,要来得更熟悉,对清朝的皇帝、后妃,乃至服装、礼仪等,都能如数家珍。

《故宫的古物之美》也记录有清朝的故事。《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刚入宫是在绣房任职,剧中有绣房宫女们绣春装忙得不可开交的情节,以一件清代后期“明黄色绸绣葡萄夹氅衣”的古物为切入,祝勇在《故宫的古物之美》里介绍,最初的一缕春风刮进紫禁城的时候,宫殿里的女性都会在第一时间换上春日的薄裳。这可不是靠大家自觉,而是有圣旨的。在《大清会典》里有明确记录,每年春季三月,宫殿里无论后妃公主、福晋宫女,只要皇帝诏书一下,都要脱去厚重的冬服,换上春装夹衣,即便天气依然寒冷也不得有误,否则就落个“抗旨不遵”的罪名,连皇帝自己,也须以身作则。连换季穿衣这样的小事也要下圣旨,这清朝皇帝管得还挺宽呀!

《延禧攻略》中,秦岚饰演的富察皇后,细心教导魏璎珞读书写字。《甄嬛传》里,蔡少芬饰演的皇后也精于书法。这都是有据可考的。祝勇在书中评价,清朝始终是一个缺少“文化自信”的王朝,清统治者对汉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清朝皇帝,大多善诗词、能书法,乾隆作诗四万首,一人单挑《全唐诗》,许多皇后妃嫔的书法功力亦不能小觑。

当然,除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王朝,以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各个阶段为时间脉络,《故宫的古物之美》选出的18件古物,都有富于时代气息的文化符号,商周青铜、秦俑汉简、唐彩宋瓷、明式家具、清代服饰……祝勇试图把这些代表性的符号都照顾到,通过这些具体的器物,连接成一部“故宫里的艺术史”。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