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终生与“宋词”相伴的唐圭璋

129910020_15311220481371n

《全宋词》

中华书局出版

1987年春天,我去南京拜访名家。南京是六朝古都,是一个名人辈出、文坛大师藏龙卧虎的金粉之地,我想请当地的教授学者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

我首先找到江苏人民出版社的名编辑章品镇先生。章品镇早年从事文字编辑工作,不仅编过《苏南文艺》《江苏文艺》,还担任过大型文学杂志《雨花》和《钟山》的主编,他自己也是写作上的好手,正因此,他在南京文学界人脉很广,由他来确定请哪几位教授学者谈读书,一定不会错。

梦桐斋里访圭翁

我一到南京,章品镇便设宴款待,他在席间向我推荐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唐圭璋先生,他说:“谈到南京的古典文学专家,唐圭璋先生首屈一指。”

翌日,他便陪我去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宿舍,在唐圭璋寓所“梦桐斋”里拜访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宋词研究大家。

唐圭璋生于1901年,当时已经86岁了,他身材清瘦,长脸庞,满头银霜,双目深陷而炯炯有神。同座的还有与唐老同系的吴调公教授,他当时也已 73岁了,陪圭翁一起接待我们。

在访问唐圭璋先生前,我已对圭翁的经历作了一些了解,知道他从小住在南京大石坝街,父亲是个私塾教师,但他7岁丧父,11岁丧母,只能寄居在清贫的舅父母家中。幸亏唐圭璋读小学与中学时,先后得南京市立奇望街小学陈荣之校长和南京江苏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校长仇埰的资助与鼓励,并免去他的学费,为他后来考入东南大学中文系打下了基础。唐圭璋大学毕业后,就以研究词学为自己一生之事业,他于1940年独自编写了一本 《全宋词》,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了线装本。我们的话题便由这部《全宋词》开始。

唐先生操着南京口音的普通话说:“这要从我拜词曲大家吴梅为师谈起,是吴梅先生让我爱上宋词,并让我立志把一生献给词学研究的。”

据圭翁回忆,1922年夏天,与王国维并称为词曲大家的吴梅先生从北京大学来东南大学任教,唐圭璋非常幸运地成了吴先生的入室弟子。他选修了吴先生开设的 《词学通论》《词选》《专家词》等课程。吴梅先生的诗、词、曲、文俱工,他又爱学生如爱其子女,他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每逢春秋季节,则喜欢带领学生游览南京名胜山水,让触景生情的学生填词作曲,他则精心修改。吴梅先生的弟子众多,其中以任中敏、唐圭璋、卢前三人最为出众,人称“吴门三杰”,任中敏、卢前专攻曲学,唐圭璋则迷恋词学。唐圭璋忆及他当年与一些学生去吴梅的大石桥寓所学唱昆曲,吴先生还与唐圭璋、卢前等人结社聚会。那时师生同乐的雅兴场面,令圭翁忆起仍兴奋不已。

唐圭璋谈到自己是吴梅先生的弟子时,语调中充满了快乐与自豪,他说:“吴梅老师在词曲之外,尤其精通昆曲,他的弟子中不仅有文学家、戏剧家,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还有许多著名演员,如梅兰芳与俞振飞,可惜因战乱,55岁那年他因喉病复发而匆匆离世,皆因当时缺医少药,卫生条件极差而致。”

《全宋词》出版的缘起和经过

忆完老师,唐圭璋先生接着回忆起编《全宋词》的缘起:“我在读大学时,曾在图书馆浏览过清康熙年间由彭定求、沈三曾等10人奉旨编校的《全唐诗》,《全唐诗》有12卷,共收入唐五代诗48900余首。我由唐诗想到宋词,宋词的数量虽不如唐诗,但宋词的艺术质量却完全可以和唐诗媲美,因此我心中升起一个想法,我来编一部《全宋词》,留给喜爱宋词的读者。后来我又读到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唐五代词》,更增强了我要编一部《全宋词》的想法。这个念头后来一直激励着我。”

我便请他谈谈编选《全宋词》的全过程,唐圭璋先生说:“我爱宋词,一是天性使然。二是蒙吴梅先生精心指点,加深了我对宋词的迷恋与爱好。我在读东南大学时就开始广泛搜集宋词,后来我在南京第一女中、钟英中学、安徽中学任教师时,也在不断阅读宋人留下的各种刊本,凡宋人文集所附宋词、宋人笔记中所载词作,我都摘抄,又在类书、方志、题跋、花木谱中去选宋词,统汇于一处。我在1934年先编写了《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两部,由神州国光社和正中书局出版。后来又在此基础上编选 《全宋词》,前后约 7年时间,1937年完成《全宋词》初稿,再经修改、补充,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在长沙出了《全宋词》线装本。”

唐圭璋告诉我,这是 《全宋词》最早的版本,1960年,他又作了修订,并由王仲闻先生订补加工,1965年由中华书局重印出版。这个版本的《全宋词》较旧版有几个大的改进,一是以善本替代了初版的底本,增补了240余家词人词作,词作新增1600余首。二是在体例上改变旧版本“帝王”“宗室”的分类排列,改为按词人年代先后排列。三是内容更为丰富。两宋词人共收入1330余家,词作约20000余首,引用书目530余种,他还为每位词人写了小传。

唐圭璋先生说到这里,喝了一口茶,又说:“我当年(1940年)编的《全宋词》,因为年轻,又适逢战乱发生,从搜集、整理、考证、校勘到编辑,几乎全凭一人之力,前后 7年,虽兢兢业业,但终究经验不足。再加上负责排印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在战乱中先逃往长沙,后又移至香港,当时的校对也不够仔细,所以这个版本的《全宋词》确实存在着不少错谬。后来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的二公子王仲闻写来一信,严厉指出我编的《全宋词》差错甚多,令我心中十分内疚,也很钦佩和欣赏王先生的学问。”

我说:“听说您后来与王仲闻先生成了好朋友?”

“我后来承中华书局之约,着手修订《全宋词》,我当时了解到王仲闻先生家庭困难,便竭力向中华书局推荐由王仲闻先生来负责新版《全宋词》的审稿工作。王仲闻先生接到邀请后,就与我见面交换了修改意见,他后来全力以赴投入《全宋词》的修订工作,对新版的《全宋词》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也成了好朋友。”

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说到词,总是提宋词,但在唐五代时,李白、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李煜、韦庄都填过词,似乎有点忽略唐五代词呢?”

唐圭璋先生娓娓说道:“在唐代时,词并不登大雅之堂,只在民间乐坊中传唱,是那些歌妓的唱词。五代时的词作,以花间词最为著名,李璟、李煜南唐二主与冯延巳的词写得非常浓艳华丽,尤其李煜的词精致而生动,艺术手法上乘,但总体上说,唐五代词表现的内容较狭窄,格调也不够高。而到了宋朝,政治相对开明,经济高度发达,文化空前繁荣,市民娱乐则成为一种时尚。北宋时还取消了宵禁制度,文人雅士喜欢听歌妓演唱小令、慢曲、转踏、诸宫词,不少文人还会即兴创作。在婉约派的基础上又出现了豪放派。柳永、苏轼与辛弃疾扩大了宋词的表现内容,还有陆游、李清照、张孝祥等人的词,也各有独特风格。”

我不由想起蝶恋花、点樱桃、浣溪沙、扑蝴蝶、醉花阴、苏武慢、夜捣衣这些词牌,便向圭翁请教:“这些词牌很适合月下低吟、宴会留香,大多是情歌吗?”

老人点点头,他吟了一首《虞美人》小令:“杜鹃啼彻垂杨岸,春去天涯换。落花如雨掩重门,写尽红笺小字已黄昏。”

他轻轻吟完这首词,又说:“宋词发达,还有一个原因,因为诗歌至唐朝,已经达到了一个无法逾越的高峰,无论在题材上还是艺术水平上,宋代文人都觉得无法在诗歌上超越唐代,于是把兴趣与精力都花在填词上,终于让‘宋词’与‘唐诗’并立,成为中国古典文学园地中两座对峙而各有建树的艺术高峰。”

唐圭璋还与我谈了他选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一些具体看法,他说:“过去的宋词选,以婉约词为主,如清末探花俞陛云编的《唐五代两宋词选释》,选了909首词,绝大部分都是婉约词,辛弃疾等人的豪放词数量很少。因此我在新版的《全宋词》增补词人240余家,词作1600余首,在宋词的数量与艺术风格上都较明人毛晋的《宋六十名家词》与清人侯文灿的《十名家词集》更为丰富一些。尤其对宋词各种风格的代表作,都考虑到了。”

全凭着对宋词的迷恋克服命运的坎坷

在与唐圭璋先生访谈间,圭翁不时取出他当年的一些旧照片回忆往事,他说:“我因父母早亡,在读小学时,还在南京新街口一带当过小贩,维持生计,因为我家是满族旗人,在当时受人歧视。幸运的是,在我25岁那年与当时生活条件优越的尹家小姐尹孝曾成婚。”

说起自己的婚事,老人不由喜形于色。他的妻子尹孝曾是清代名臣尹继善之后裔,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尹孝曾母亲相中,尹氏母女对其好学十分欣赏,于是便有了这段幸福的婚姻。他还说,他喜结良缘,对他一生致志于词学研究有极大帮助。他还回忆了自己当年深夜写作时,妻子为他悄悄添衣,红袖添香。而他生病时,妻子则精心护理。历历往事,唐圭璋都有自己填的小词为证。但可惜的是,1936年,尹孝曾患病去世,留下三个女儿。唐圭璋当时才35岁,后来他在讲课时,讲到苏东坡那首著名的 《江城子》时,在黑板上一写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眼眶中就浸满泪水,苏轼对亡妻的怀念,也勾起圭翁中年时的感情起伏。他因感念伉俪当年之深情,从此终生不娶,鳏居一生,并默默把三个女儿抚养成人。

我在唐圭璋写下的词中,找到了他的牵挂与深深的怀念,如他写的《鹊桥仙》小令:“昏灯照壁,轻寒侵被,长记心头人影。几番寻梦喜相逢,怅欲语,无端又醒。”

另一首《浣溪沙》也很动人:

“经岁方携共渺茫,人间无处话悲凉,三更灯影泪千行。袅娜柳丝相候路,翩跹衣袂旧时妆,如何梦不与年长。”

唐圭璋55岁时,二女儿棣仪不幸去世;他66岁时,大女儿棣华也去世了。据吴调公教授事后对我说:“圭翁一生经历了幼年失怙,中年丧偶,老年丧女的三大痛苦,他全凭着对《全宋词》的迷恋,才从生活的坎坷痛苦中活到现在。”

我坐在客厅里,打量着这间才10平方米不到的“梦桐斋”,不由感触万千。除了《全宋词》,唐圭璋还著有 《宋词三百首笺注》《南唐二主词汇笺》《宋词四考》《元人小令格律》等,这些著述汇聚了主人一生的心血,不由令我对这位词学大家肃然起敬。

与圭翁辞别两周后,我收到他写来的文章 《秦淮烟月读书情》,他在文中回忆说,自己年轻时常常在图书馆中手不释卷,中午花二角钱吃一餐,每有收获,喜不胜喜,历经坎坷,终有乐趣。

唐圭璋先生卒于1991年,享年90岁,他的雕像如今矗立在南京师范大学草木葱茏、繁花绕枝的校园里。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