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精装) 陈海涛 陈琦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敦煌莫高窟,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由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所共同造就,完整保存有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旅游参观。2018新年伊始,北京三联书店出版了新书《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书中结合大量高清壁画图片、线描图以及示意图,以新的视角、新的媒介,对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特窟进行了现代阐释。通过对这座有代表性洞窟的充分细读,读者可以超越一般的常识介绍,更具体地了解如何观看和欣赏敦煌石窟,领略其所深具的艺术价值与精神内涵。
254窟外景
254窟(内景)是敦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
254窟是敦煌最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关于它的权威评介,可以参看史苇湘先生撰写《敦煌学大辞典》254窟条:“建于北魏统一河西后……此窟建筑布局谨严,雕塑壁画都没承袭北凉风格而有所发展,是莫高窟早期艺术较为成熟的代表。……塑像比例合度,袈裟贴体,坐立诸像,腿部修长,头部广额丰颌,神态庄重。四幅主题画是北魏壁画的精品。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无论题材处理,人物造型,色彩线描,无不显示出以传统为主、吸收外来文化的融合创新精神。……此窟壁画、塑像、建筑虽经多次烟熏火燎,历尽劫难,但艺术魅力至今犹存。工力深厚、用笔潇洒的千佛题记,也是北魏墨书在莫高窟内保存得最好的一部分。”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这座洞窟很少有机会对公众开放。
本书的作者陈海涛和陈琦,现在都供职于敦煌研究院。2006年,他们远赴敦煌。那时他们28岁,刚刚分别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作为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一路读上来的科班学生,他们没有进入大牌的动画制作公司或方兴未艾的艺术市场,也没有成为跟艺术死磕的“北漂”,而是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去到远在西北的敦煌研究院,在那里结婚生子,过起充实平静的生活。最初吸引并促使这对年轻人做出这个重大人生决定的,正是莫高窟第254窟南壁上的一铺名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
第一次见到这铺壁画,是他们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陈琦的导师是著名艺术家袁运生先生。他曾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画坛最早运用西方现代主义造型的风云人物,但1982年到美国近距离接触过欧美现代、前卫艺术之后,很快便对这些艺术形式产生质疑,进而失望,进而产生了大幅度转向,开始特别强调我们民族自己从先秦、汉代、唐宋一路建立起来的美学传统。90年代回国以后,他多次提出应该废除或改变目前以西方石膏像为范本的造型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从画像砖石、壁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因此,陈琦虽然是学油画的,研究生一年级的实习考察却被安排在了敦煌。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能够在洞窟中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壁画静默相对、潜心临摹,还是给她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特别是254窟南壁上的这铺《舍身饲虎》,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被注意和发现,那些教学上从未讲过但又直指人心的艺术语言令陈琦深受触动。
陈海涛讲解敦煌壁画如数家珍
陈海涛作为陈琦的男友,当时虽然在北京电影学院,但也有机会一同参与了这次考察。他们在洞窟内仔细临摹,一边辨认着已经模糊的轮廓造型,一边分析画面的总体布局和走势,体会着古代画师是如何运用绘画来讲述一个让人多少会有些难以接受的佛经故事。一位太子,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在佛教美术中常见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如254窟这铺壁画般具体动人。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故事被描绘得简率直露,突出血淋淋的啖食场面,而这铺壁画却表现得特别荡气回肠,让人更能够感受到萨埵舍身的坚定信念以及全力奉献的担当精神。有一处细节在其他同题材的绘画里从未见过:萨埵本来已经躺在地上等待老虎来啖食,但老虎实在太虚弱了,根本无力下口,于是萨埵用竹枝刺破喉颈,再次跳下山崖,让老虎可以先舔他的血,恢复精神后再食其肉,最终得救。画面上同时表现了用竹枝刺颈的萨埵和跳下山崖的萨埵,他们的眼神相互对视,似乎在彼此问询 :“献出生命,你后悔吗?你希望得到什么?”“不,我绝不后悔,我不求尊荣富贵,唯愿帮助众生……”这种深邃的对目光与神思的关注,对情感和内心的探究,使画面不再仅仅是佛教教义的简单图解,而是具有了一种触动人心的艺术特质,这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什么是东晋画家顾恺之讲过的“传神写照尽在阿睹中”“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实习结束临回北京之前,他们带着临摹的作品去拜见当时的院长樊锦诗先生。作为“敦煌女儿”,樊院长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莫高窟。她亲切和蔼地聆听着他们的心得感受,并能准确指出许多他们没有辨认出的画面内容。比如画面中有一人扑倒在地去拾一个白色的包裹状的东西,樊院长告诉他们,那里面裹的正是萨埵的骨骸,这一提示使他们更加明确了画面情节,也更为古代画师刻画的亲人悲悼场景所打动。敦煌的这次考察经历在他们心中埋下了难忘的种子,回到北京后,他们深感自己在文史知识方面尚有很多欠缺,于是在美院、在北大、在北师大旁听了很多古典文学、美术史以及考古的课程。尤其是北师大刘宁老师生动的古典文学课,向他们展现出一个情感饱满、有血有肉的文学世界,这常让他们想起254窟壁画上那些意蕴深厚的表达。转眼到了毕业的时节,似乎很自然,没有什么顾虑,陈琦想到了去敦煌,去那个实习期间带给她种种美好感受的地方。海涛也很支持,因为之前他有过在动画公司兼职的经历,让他明确意识到那绝非他想要过的生活。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到敦煌去,那里还有太多的神奇等待他们去探究和发掘。
再次来到敦煌,他们已经是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深入临摹254窟。临摹是壁画研究与保护最基础的工作。近代有很多大艺术家都是从临摹敦煌壁画中汲取营养,最著名的如张大千、常书鸿和董希文,他们都临摹过254窟的这铺《舍身饲虎》。为了保护文物,临摹不能采用蒙拓、双钩的方式,只能对着壁画来自己画。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壁画本身已经非常脆弱,许多地方也已经变色脱落,为辨认增加了很多难度。但反过来说也带来了不少好处,让人不得不看得细些、再细些,从而对线条关系和造型理解得更为透彻。日复一日,他们静静地做在洞窟中对着壁画反复揣摩,洞里阴寒,就绑上绑腿,日子久了,会觉得洞里的空气也成了另一个人。正是临摹过程中发现的无数生动细节,进一步激活了两位年轻艺术家与古代美学传统的关联。工作之余,他们更多地阅读文献原典,搜寻图像资料,探究营建洞窟当时的历史背景。这些领域虽然远超出了绘画专业的范畴,但他们乐此不疲,逐步加深着对这座洞窟的理解。通过史书,他们了解到敦煌并非如“敦者,大也;煌者,盛也” 所言,一直是繁荣开放的交通中心,而是在公元5世纪经历了朝代不断更迭、外族反复入侵、天灾接踵而至的重创,北魏延兴四年(474年),面临柔然入侵的北魏朝廷几乎把敦煌完全舍弃,是经过了给事中韩秀的力劝以及敦煌地方军民的顽强抵抗才幸存下来。这段时期正好与254窟的创作年代相吻合,也使壁画中所强调镇定勇敢、舍身奉献精神有了更具体的现实指向。
随着研究和体会的不断深入,陈琦、海涛开始尝试把之前的心得逐渐总结表达出来。这时候,海涛的动画专业背景就发挥了优势。经过数年努力,他们推出了两部数字动画阐释文教片《舍身饲虎》和《降魔成道》,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类似的工作还在继续,传统的文博领域为了现代保护以及吸引年轻人,都面临着向数字媒体的转化。尤其是敦煌,每年承载着上百万的游客量,日益增长的游客和空间狭小、本已脆弱不堪的洞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保护洞窟,也为了使游客获得更好的观览体验,敦煌研究院希望利用更多元的方式来为洞窟分流,使游客在进入实际洞窟参观之前,可以先通过观览高清数字图像与影片等方式,对敦煌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有更深入的了解。按照设想,未来254窟将以数字技术和阐释影片相结合的面貌整体呈现在观众面前,构成一个沉浸式的虚拟洞窟演播环境。
从最初见到254窟的壁画,到创作出颇具口碑动画影片,再到现在能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付梓出版,一路走来必定经历许多不能为外人道的艰辛。当面临子女教育、父母就医等困难时,他们才意识到当初的选择太单纯,几乎从未考虑到这些现实问题,为此他们也彷徨犹豫过。可研究深入的过程也正是他们自己排疑解惑的过程,正如萨埵刺颈跳崖前后的自我问询,历史与现实,精神与义理,已经叠映到他们内心。所有的文化遗产并非仅仅是死的陈迹,它们承载着前人的智慧、情感和匠心,也只有当我们怀抱着探究理解、感同身受之心来看待它们,那些最深层的价值才会一代代真正传递下去,融入当下的生活。现在,海涛已经是敦煌文化创意中心的副主任,除了继续临摹研究、动画阐释的工作之外,他还在和陈琦一起开发更多既具敦煌特色、又能让普通人参与其中的文创产品,并为之取名“念念敦煌”——只有更多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常思常念,敦煌的魅力才能真正得到弘扬,亦如他们这十多年走过的历程,念念不忘,必有回想。
[图书简介]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至今仍有492座洞窟存留壁画及彩塑。中华、印度、希腊、伊斯兰等几大文明在此交融碰撞,历代虔诚的僧侣、供养人与匠师团队为它倾尽心血。漫长的时间、广阔的空间与善巧的心灵共同作用,形成了这座集壁画、彩塑、石窟建筑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殿堂。
那丰富的图案与形象,那蕴含着灵性与生机的画面,令希望一睹古代石窟艺术风采的游客叹为观止。惊叹之余,观众亦不免感到茫然无措,面对铺天盖地的图像,眼睛该从哪儿看起,该如何欣赏,这些千百年来留下的谜题该如何解答?
本书以一座曾令张大千、常书鸿、董希文等艺术家为之动容、潜心临摹的北魏经典洞窟为例,引领普通观众去了解敦煌石窟的历史文化与艺术成就。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两位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分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到敦煌研究院工作已有十余年。在以历史叙述的方式铺陈了254窟开凿的时代背景之后,他们从细读254窟南北两壁的三铺美术史上的经典壁画入手,有序地循着窟内空间展开,结合建筑形制与壁画、彩塑内容,对石窟的营建和构思做了整体解读。借助美术工作者的视角和新颖的数字动画阐释影片,读者得以更深入地去欣赏和观看,发掘一座石窟的精神内涵,体验敦煌艺术的永恒魅力。
[作者简介]
陈海涛 陈琦,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分别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专业、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毕业后同赴敦煌,从事敦煌艺术研究、阐释影片设计、文化创意工坊策划工作。主创完成《舍身饲虎》与《降魔成道》两部文教数字动画影片,合作发表《魏晋南北朝美学的具体呈现——以莫高窟第254窟壁画艺术为例》《中国汉魏六朝美学史研究与莫高窟北魏壁画艺术鉴赏》《莫高窟第254窟舍身饲虎图的数字阐释及影片创作》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