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中国古代海图专著《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修订再版

一部“海图版”世界史

76afebb4-8344-4211-a645-a45cfed5d48a.jpg.1

绘于唐宋年间的《华夷墨线图》(图为局部)是中国最早的中外海岸线地图。 (资料图片)

09d025f8-1104-40cc-b642-9466594883d7.jpg.1

《谁在地球的另一边》梁二平 著 生活·读书·三联书店2017年8月

cddc5174-452e-43db-a6c6-787fcc8bc996.jpg.1

绘于776年的“方形贝亚吐斯四大洲地图”,描绘了世界被地中海、顿河与尼罗河三大水系分成亚洲、欧洲和非洲三部分,又在最南方以一条红色直线(应当是赤道)画出了“第四大洲”。(资料图片)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受到广泛关注,海洋文化书籍越来越受公众青睐,然而国内专门研究中国和世界的古代海图史著作寥寥可数。最近,一部绝版8年的古海图专著《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修订再版,填补了这一阅读空白。

该书是中国首部古代海图专著,由海洋文化学者梁二平撰写,8年间先后出版了简体字版、繁体字版、韩文版等5个版本,曾因稀缺在孔夫子旧书网上被炒到200元的高价,是学界公认的世界古代海洋史的入门书。

据了解,修订版《谁在地球的另一边》由生活·读书·三联书店出版。与8年前的初版相比,修订版增加了40多幅珍贵的古代海洋地图,增加了《中国古代的海洋观》《西方描绘的中国》《印度洋的世界观》3个章节,还新增了8年来古代海图领域的重大新发现和新史料。

8年出版5个版本

书名“谁在地球的另一边”是个比喻,指的是被海洋隔绝的世界怎样被一步步发现,又怎样被一幅幅有趣的地图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这些经典的古代海图,就是阅读一部“海图版”的世界史。

“从公元前7世纪现存最早涉及海洋的古地图,到19 世纪末的彩色印刷海洋地图,通过对160多幅古代海图的梳理,你会发现,世界地图是一点点画出来的,地球是一点点被画圆的、画完整的。”梁二平告诉记者,《谁在地球的另一边》绝不仅仅是一本地图文献集,而是一部历史书,一本关于世界观与世界史的另类解读的书。

他选取了“古代海洋地图”这个角度,要描述的是人类海上交往的历史进程,那些由黄金、白银、香料、瓷器、黑奴贸易等引发的大侵略、大移民、大变革。“这一切都被古代地理学家、航海家、制图家以海洋地图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正是在商船与炮舰的交替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不断变化的海图中,世界才渐渐铺排出今天的格局。”梁二平说。

8年来,这部经典著作之所以被不断重印,读者仍有阅读兴趣,梁二平认为,这或许是与国人日渐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有关。“地球70%面积是海洋,陆地70%人口集中在海边生活,近来有人统计世界70%GDP产生于沿海城市,人类的历史实际上是一部海洋史。”在他看来,正因为我们处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需要知道人类是怎么全球化的,世界是怎样变成地球村的,对于海洋文明史的梳理才如此重要。

天涯海角寻找古海图

梁二平是国内较早研究古代海洋地图的学者之一,而这部《谁在地球的另一边》,正是他整个研究历程的起点。

回忆这部著作的写作缘起,要追溯到2000年。那一年,中国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开放的出境旅游目的地了,一直热爱旅行的梁二平欣喜不已,开始策划他的海洋文化考察之路。最初他选定了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先后去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印度……在这些国家,梁二平看到当地的古地图,发现在古代,无论哪个国家,画地图时都把自己画在世界的最中央,这就催生了他最早的思考——“谁在世界的中央?”带着这个问题,他把目光从郑和身上移向了欧洲人的“大航海”和世界古代航海史。渐渐地,写一本世界海洋史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谁在地球的另一边”这个题目逐渐成形。

“这件事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中,地图文化是最少传承的,甚至形不成所谓的地图文化。”梁二平告诉记者,中国内地出版的古代中国地图集很少,外国古代地图集一本也没出过,甚至连这方面的普及性的书与资料也很少。

《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书中搜集的160多幅古代海洋地图,几乎全部来自海外。其中大部分是他在世界的“天涯海角”旅行时“采购”的,有的来自好望角,有的来自火地岛,还有些地图集是移民澳大利亚的哥哥梁大平帮他买的。

十几年来,梁二平每年都利用公休假出国,去世界各地寻找古地图。在美国国会图书馆,他花35美元买到了两尺大的“美洲的出生证”复制图。还有收入书中那幅最早的“疑似澳大利亚”的道芬地图,是他与大英图书馆联系,选定好所要尺寸,专门复制的,花了40英镑。

初版的“世界”有点残缺

经过数年不断完善,最新修订版的《谁在地球的另一边》,可以说是国内关于古代海洋地图研究最权威、搜罗最齐全的著作了。

书中选取的160多幅古代海洋地图,都在人类海洋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是这一研究领域的“经典海图”。包括现存最早的表现陆地与海洋关系的“古巴比伦泥板世界地图”、最接近现代地理学的“托勒密扇子”、最早将世界一分为三的伊西多尔“T-O”地图、最早将世界一分为四的“贝亚吐斯地图”、最早的古代航海地图集《加泰罗尼亚地图集》、最大尺幅的中世纪世界航海图“毛罗地图”、最令人不解的皮里·雷斯航海地图、最令人疑惑的哥伦布手绘美洲岛屿图、最值得珍视的“美洲出生证”地图、最早描绘“香料群岛的航海图”、最早描绘澳大利亚的“海岸图”……

2009年,《谁在地球的另一边》首次出版之后,梁二平以几乎一年一本书的速度,先后出版了《谁在世界的中央》《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中国古代海洋文献导读》《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深海追梦:深圳海洋文化历史地标探秘》《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洋随笔十二家》7本海洋文化研究专著,刚刚又交给了生活·读书·三联书店一本新书稿《世界名画中的大航海》。

在这个过程中,对世界海洋史的重新思考,以及最新发掘的史料和文献,都让他意识到,《谁在地球的另一边》初版对“世界”的描绘有些残缺,并不全面。这其中,缺失了中世纪的阿拉伯部分,还有整个东亚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海洋观。

古中国和阿拉伯不应缺席

在新版《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中,梁二平重点补充了这两方面内容,增补了《中国古代的海洋观》《西方描绘的中国》《印度洋的世界观》3个章节,新增了40多幅古代海洋地图。

之所以要补充《印度洋的世界观》这一章,梁二平告诉记者,中世纪的阿拉伯是个航海大国,也是绘制地图的大国,对古代世界地图有巨大贡献,例如后世几经传抄的马蒙世界地图、回归托勒密制图方法的伊德里西圆形世界地图,“没有阿拉伯人的黄金时代,就没有后来的欧洲文艺复兴。中世纪阿拉伯在海图世界史上不该缺席。”

而第三章《中国古代的海洋观》与第八章《西方描绘的中国》,则是梁二平在重新思考海图史的基础上增补的。南宋石刻航海地图《舆地图》、元代绘图大师李泽民和清浚、“明代三大航海图”,都证明了宋代海洋地图与航海图在当时的世界是领先的,元、明两代的航海图在世界大航海前夜也与世界同步。“古代中国虽然在‘地理大发现’上没有贡献,但《乔里奥中国地图》和《坤舆万国全图》告诉我们,16世纪的中国已经从地图上进入‘全球化’。”梁二平说。

书中还新增了8年来古代海图领域的一些重大新发现和新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是《明代东西洋航海图》。2011年,梁二平从香港学者钱江的论文中看到一幅英国人称为“雪尔登地图”的电子版,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中国第一幅准确表现中国与东亚地理关系的海图,将改写中国海图史。当年10月,该图在牛津大学首次展出,梁二平专程去英国寻访,并复制回中国,随后策划了专题研讨会,将它重新命名为《明代东西洋航海图》。

直到今天,梁二平还在继续修订《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作为一本世界古海图史经典之作,它需要更优质的地图版本、不断刷新的文献史料。与此同时,他还尝试将书中的古海图电子化,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在深圳市盐田区图书馆海洋特色文献馆免费向公众展示。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