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文明几千年来未曾中断,靠的是家的延续。家要怎么传下来?家训是重要的内容。”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曾在央视《百家讲坛》先后开讲《盛唐的背影》《寻找曹操》《风云唐太宗》等节目,今年春节,他再登《百家讲坛》,说的却是《中华家训》。他的新书《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近日在上海书城首发。
在韩昇看来,中国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仁”就是情商,如何团结人,包容人,舍得吃亏,学会忍让,尤其是现代社会将每个人都变成大链条上的一环,这种情商就显得尤其重要;“义”是做人的原则,没有原则就是一根随风倒的草;“礼”是秩序,社会要有秩序,人在团体中要有正确的定位;“智”是领悟力,也是一种学习能力;“信”则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则不立。围绕“仁义礼智信”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这种文化的主流渗透到家庭里去,就有了家训。“训”字左边言字旁右边是川,川流就是河流,水是主流,所谓家训并不是把孩子训得头皮发麻,而是开导你、劝你做人走到正道上,引导人向善,所谓从善如流,就是“训”。
如今的家长越来越注重“早教”,但往往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掌握知识上,这样的早学、早教往往成才率并不高。在韩昇的观察中,时下的教育往往将起点当终点追,“童年就把学习热情都耗尽了,孩子们进了大学以为万事大吉,终于可以扔开书本,殊不知这才刚刚站上了学习的起点。要改变这种状况,父母要努力,体制要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