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俞国林:喜好的事哪有寂寞可言

记者与中华书局文学编辑室主任兼学术出版中心主任俞国林的交谈,话题自然从不久前举行的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颁奖典礼说起,俞国林现场把自己获得的首届宋云彬古籍整理奖·编辑奖的10万元奖金,直接捐给了宋云彬古籍整理出版基金。俞国林说,他当时捐出10万元奖金的事只是个人行为,之前谁也不知道。他脸上那率性的表情,让记者忍俊不禁。

生于1978年的俞国林,是古籍整理领域的老编辑。说其“老”,是因为他主持并直接参与编辑的国家级古籍整理项目有10多种,他策划的沈曾植、莫友芝、陈寅恪等近现代学人年谱长编系列广受学人关注,他花费10多年业余时间整理出版的《吕留良全集》《吕留良诗笺释》等著作是对古代学者及其著作的全面总结,他代表中华书局主持制定的“古籍整理出版规范”成为新闻出版的行业标准……

能编、能写,还能制定国家级标准,让40岁不到的俞国林在“圈内”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犹如宋云彬古籍整理奖评委会给其颁奖词所说:“功底扎实,工作勤奋,勇于承担繁难项目,是一位优秀的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的编辑人才和管理人才。”

入职中华书局深感幸运

俞国林与中华书局的情缘,还得追溯至2001年。这一年,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生俞国林成为中华书局的一名员工。回想当时,俞国林用“幸运”二字表达自己的心情,他说:“能在全世界最好的出版古籍整理著作的单位工作,我是幸运的。”

其实,让俞国林感到欣喜的还有中华书局的优良传统,前辈鼓励提携后辈的工作氛围让他深受其益,这其中发生的一件事至今令俞国林难忘。

7年前,时年80岁的中华书局副总编辑程毅中来到俞国林办公室,老先生此行目的是要送给30岁出头的俞国林一副对联:“弘扬古学非难事、重振中华赖后生”。

俞国林深知这副对联的含义,“那是以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古籍编辑人的期盼与希望,也是我们年青一代古籍编辑人的责任与担当。”

说起程毅中,俞国林对这位前辈充满敬意。他说:“我在档案里看到过程先生当年写的书稿处理意见以及回复读者的信稿,一笔一画,一丝不苟,给我们后辈做了很好的榜样。”

扎实功底源自笔耕不辍

和近些年入职中华书局的高学历编辑相比,俞国林称自己是“小本”毕业。可就是这样一位“小本”毕业的人,编辑出版的《全元诗》《南明史》《孙诒让全集》等图书,成为中华书局古籍整理的基础品种。

自谦学历不高,却在学问高深的古籍整理出版领域做出成绩,与俞国林笔耕不辍有关。俞国林告诉记者,他几乎每个周六、周日、节假日都在办公室看书、编书、写书。

“这样做,家人没有意见吗?”“形成习惯了,那怎么办呢?理解啊!”问答之间,记者感到俞国林是在用另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的感谢,那就是写书,而在学人中影响颇大的《吕留良诗笺释》《吕留良全集》《天盖遗民——吕留良传》,就是他这样挤时间编撰、整理出版的。

为何关注吕留良?俞国林说,主要是乡前辈之情。

资料显示,吕留良,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和时文评论家、出版家。死后,雍正十年被剖棺戮尸,子孙及门人等或被戮尸,或被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

“吕留良著作在清廷禁毁之列,留在地方上的资料几乎没有,他是我的乡先贤,我读大学时就萌生了收集整理吕留良资料的想法。”同样来自浙江桐乡的俞国林道出初衷。

对于俞国林整理吕留良资料这件事,南京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教授程章灿的评价特别有趣。程章灿说:“我所熟识的俞国林,本职是编辑,也是一位好古之士、好学之士、爱乡之士,吕留良有着诗人、学者、出版人三重身份,两人同长桐乡,联系在一起,真是一个绝妙的组合。”

编辑应该尝试写作体验

既当编辑又当作者,时间无疑是两种身份争夺的“对象”。

虽如此,俞国林认为编辑还是有必要尝试一下作者的身份。

俞国林说,想做优秀的古籍整理编辑,自己必须在古籍整理领域做过整理工作,因为只有自己做过,才知道稿件的体例、凡例怎么设定,篇章结构如何安排,校勘或笺注做到什么程度。有了整理工作的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指出古籍整理书稿中存在哪些不足,才能够对其提出修改意见,否则整理者、编辑都可能浪费时间。

时至今日,俞国林从事古籍整理出版已有16年。谈及对职业的理解,俞国林称“喜好”一词更能反映自己对职业的理解。在俞国林看来,做喜好的事情不会有“坐冷板凳”的感觉。看来,俞国林对古籍整理这一行的感情的确不浅。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