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中华书局《顽石的风流》解读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2

《顽石的风流》新书发布会现场

2017年1月13日,《顽石的风流》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该书的作者——北京大学教授朱良志先生受邀亲临北京图书订货会现场,与广大读者见面,分享他的创作心得、赏石经验与人生感悟,并与读者进行互动。活动由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主持。

朱良志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高级研究员。他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尤长于中国传统哲学和艺术关系的分析,并注意从艺术中发现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其有影响力的著作《南画十六观》曾荣获“2015年度中国好书”。

3

《顽石的风流》作者朱良志教授发言

本次推出的《顽石的风流》是朱良志的最新力作,由中华书局于2016年8月出版,同时推出的还有《生命清供——国画背后的世界》(第二版)及《曲院风荷》(彩色珍藏版)。本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篇,品石的智慧;中篇,假山的意味;下篇,盆景的微妙世界,基本涵括了中国传统的赏石文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中国古人的艺术化生活。作者从“石的秩序”开始讲起,提出怪、顽、瘦、朴是古人欣赏石头的四个角度,并强调,古人不是爱石的表面形式感,而是寄寓了一种精神追求。

朱良志认为,石和中国人的艺术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品石,不光是对石的欣赏,所看重的也不全在其审美价值或者实用价值,很多者是在玩味自己的生命,从中寻找生命智慧的启发。“中国人赏石,不在物,而在境。赏石,不是赏出奢侈、名贵,而是赏出一片自由愉悦的心境来。”因此,用他自己的话概括——这本书是“玩味中国人欣赏石的历史,通过顽石、假山、盆景,透过这种欣赏石的的形式,来追踪它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存智慧。”

4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尹涛主持发布会

在谈及写这本书的缘起时,朱良志坦言:自己喜欢石头,并将此书命名为“顽石的风流”,跟《红楼梦》(《石头记》)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讲的是石头,我想讲的,是人的那种精神。” 他说,儒家哲学像玉,道家哲学像石,玉和石,儒和道,成就了中国古代思想大的命脉。老子说:“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意思就是:愿意做一群顽石,拒绝雕凿,保存自己真实的东西。

在回答主持人关于假山、盆景等,这种在外行人看来,略显“假”而“小气”的景致,何以有过多的情感投射的疑问时,朱良志表示,中国人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跟西方人有比较大的差异,“中国人以小见大,广远深邃东西,通过一种体量不是很大的东西来表达。”他现场吟诵元代大画家倪瓒的五言诗《题林水兰》——“兰生幽谷中,倒影还自照,无人作妍媛,春风发微笑。” 进而表示,东方民族的这样的思想,凝固在这些小的物中间,传递出一种人和世界中间很深邃的智慧,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5

现场展示的《顽石的风流》新书

当被问及如何处理艺术欣赏和理论研究二者的关系时,朱良志说,“实际上我是要解决自己的问题。” 他以水墨画为例,称“这种黑白世界没有颜色,怎么成为中国绘画的主体?我觉得这与中国哲学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他又以苏东坡禅喜诗《白纸赞》中诗句“无一物中无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为例,阐述我们感受到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世界的真相,“水墨画的出现,实际上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真实的精神的这样一种内在力量推动的,它依然来自某种哲学。”

主持人最后问道:“您怎样描述自己现在的状态和理想中的状态。”朱良志引述朱光潜先生关于欣赏古松树的三种态度——科学的态度、功利的态度和审美的态度。他进而表示,这三种态度,没有包含中国人的另一种态度——没有态度的态度。“我就是这种第四种态度——与世界悠游同在的态度。” 并引用庄子“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名句,表达“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回到生命的江湖中间”这样的情怀。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