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细节之中蕴涵精彩——读吴玫《于悦读中如痴如醉》

醉

《于悦读中如痴如醉》吴玫著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当快餐化、碎片化的“互联网生活方式”影响到日常生活节奏后,耐心仔细地阅读一本书,对很多人来说,竟成一种奢侈。于是,书评类图书成为读者的一种不错选择——在匆忙的生活之余,抽取片段时光,阅读一段或长或短、或褒或贬的评论,起码可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于悦读中如痴如醉》共一百二十六篇文章,系其作者吴玫近年来阅读体验的分享。优秀的书评集可分为两类,一是有极多“干货”的知识类评论,可助我在阅读时获得超越书本外延的知识;另一则是读之如与友聊天,字里行间充满评论者的真情实感,阅读即似与作品、与人(原著作者与评论者)的情感沟通。吴玫的作品,无疑属于后者。

《于悦读中如痴如醉》之“上卷:彼岸”涉及的著作,大多是西方顶尖的作家作品,从诺奖得主奈保尔、马尔克斯、库切,到现当代西方一流却不一定被读者熟知的作品。吴玫以专业编辑的身份走进作品,却以普通读者的姿态走出来,从而分享自己阅读过程中的点滴感受。

好书如友。我更看重隐藏在书中的作者的品质。该书充分表现了吴玫作为联系作品与读者桥梁的一种“良心”。

首先是“诚实”。品读大师作品,其实挺忌讳“粉丝”心态与“刷存在感”的姿态,仿佛大师作品字字珠玑,完美无缺,于是在书评中过度诠释与解读,并由此沾沾自喜。吴玫的文章则充满了读者的诚恳与客观,她坦言在未读奈保尔作品之前,对其“获得诺贝尔奖有些疑惑”(《大河湾就是全世界》),也承认自己受传统话本小说影响深刻,“很不习惯《耶稣的童年》这样没有结局的小说,并以为这样的小说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为什么取名“耶稣的童年”》);在阅读并不熟悉的犯罪小说时,老老实实地遵嘱读完全文后再读导读(《撞碎了我的心理防线》),也会在文章伊始,介绍自己读这本书的缘起……看似琐碎的絮叨让读者感到非常亲切,也消弭了一些人初遇这些“文学巅峰”的心理负担。

作者作为女性又是母亲的身分,品读经典作品时所流露的情感,捕捉到的不为人注意的小细节,以及以虚构的文学联系实际的生活,都对读者阅读有很大的价值。如在阅读库切《青春》时,从青年库切放弃IBM优裕稳定的工作而选择文学创作,谈及当下中国社会,青年人梦想与现实的矛盾选择;读门罗《逃离》和马尔克斯《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霍乱时期的爱情》时,对洗尽铅华后的爱情印痕的感悟;读托宾《母与子》时,对其中薄如蝉翼的亲情做出的“温暖,但很脆弱”的理解,恐怕只有一位饱览群书又历经生活的母亲才有如此一针见血的领悟。

该书下卷“此地”则是作者阅读中国作家作品的感受。书海无涯,读者选择阅读对象时往往“带有偏见”,留给中国特别是当代作家作品的“阅读空间”明显不足。作者对此留出半本书的体量来介绍,是一桩有意义的事。五十七篇国内作家作品大多首发于《收获》《小说月报》等一流纯文学刊物,其中既有《繁花》(金宇澄)、《天香》(王安忆)、《和平饭店》(陈丹燕)、《巨流河》(齐邦媛)等读者熟悉的作品,也有来自笛安、周嘉宁、张怡薇、滕肖兰等青年作家的实力作品。

凭借自身编辑身份的便利,作者在下卷中的阅读选择更广泛,涉及主题更多元化——《肉体凋零而后灵魂凋零》中关于“灵与肉”的讨论,《我体会到了通俗版的〈城堡〉》中对以刑事案来反映社会现实的思索,《遇见穆先生等于遇见了什么》中对极简文本的新小说创作手法的分析,《只是一头假装睡着的猪》中所表现的黑色幽默……通过书评呈现出国内文坛丰富的创作主题和多元的创作手法,所勾勒出的当代中国的文化风景画,一定会让读者感到惊讶。较之“上卷”的“邻家阅读爱好者”模样,“下卷”中作者更像熟读文本的“和蔼老师”,将熟悉的作家与作品特点和阅读感受娓娓道来。

阅读说到底,是一场读者与作者的对话,更是一种自我的发现和修炼之旅。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短小精悍的微书话,只要读者能从中有所收获,即是有价值的阅读。从这个角度看,该书可谓是当下“阅读使人迷眼”环境中的一股“洗尽铅华”后的清流。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