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学者吴思敬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共两册、近90万字,颇显厚重。说它厚重当然不仅因其字数与规模,更因其内容的丰厚、扎实与研究的高质量、高水准。事实上,该书的确是十年磨一剑的结果,它是以吴思敬为负责人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该项目自2004年启动,由6位中国新诗研究领域的学者通力合作、耗数年之功完成。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
一般来说,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如鼎立三足构成学科意义上的文学学。对中国新诗而言,诗歌史、诗歌批评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活跃,产生的成果较多,也更引人注目,而诗歌理论的研究则相对薄弱,比较琐碎,不够全面和系统。以20世纪作为时间段落来考察中国新诗理论的发展无疑是可行且必要的,它不但具有足够的历史长度与段落意义,而且具备了足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此意义上,该书的出现可以说是应和了历史的召唤。
该书主编吴思敬是著名的新诗研究专家,其新诗评论、新诗史研究成果丰硕,广为人知,同时他对于新诗理论也有着长期的思考、关注与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他曾写作数本新诗理论专著、主编数种新诗理论文选、发表大量相关学术论文,可以说近数十年一直都在新诗理论研究的“现场”。课题组六人老(古远清、吴思敬)、中(孟泽、陈旭光)、青(张大为、霍俊明)相结合,他们或德高望重,或年富力强,在经验、学养、研究基础等方面各有所长,且对各自所分工负责的区域非常熟悉,可谓强强联合,整体上保持了较高的质量。
迄今诞生约百年的中国新诗所走过的道路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令人欣慰的是,它毕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壮大起来,逐步形成了自身的“小传统”,并行进到当前较为宽阔、多元、自由的格局。新诗理论是关于新诗发展道路的规划、想象与反思,它与新诗的发展息息相关,其所走过的道路同样是艰难、曲折的,当然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达成了应有的历史共识。该书指出,20世纪新诗理论最重要的是发生了意义重大的“现代转型”,这种转型是相对本民族诗学和外来诗学而发生的。新诗学与传统诗学、外来诗学既同中有异,又异中有同,努力追求着对二者的双重超越。由此,它形成了若干的“现代品格”:主体性的强化、诗体解放的呼唤、审美独立性的追求、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的现代转型等。本书对诸如“为人生”与“为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传统与现代、自由与格律、书面语与口语等20世纪所出现的不同新诗解决方案进行了充分的介绍、深入的辨析,是对于新诗理论相关问题的一次认真的学术总结。
该研究一方面尊重历史,呈现了历史的具体样貌与细节,避免了简单化和先入为主,另一方面则充分发挥研究主体的能动性,条分缕析,披沙拣金,从庞杂混沌的历史现场辨识、捡拾有价值的思想珠贝,在研究的客观性、全面性与深刻性、穿透性之间达成了较好的平衡。该书所讨论的人物大致都是著名诗人、学者,但研究者做到了“不虚美,不隐恶”,既肯定其成就,也指出其局限与不足,显示出独立不倚、客观公正的学术态度与立场。
《20世纪中国新诗理论史》是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内容最全、最为系统的新诗理论史研究著作,是该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也许在某些地方还存在疏漏与讹误,但它在相当程度上能够反映当前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具有“集大成”的作用,它对此后中国新诗、中国新诗理论的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也是可以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