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来,这套中国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学术丛书广泛涵盖世界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引进出版600余种,未来十余年内丛书规模将达到2000种“汉译名著”丛书书影。
这是中国出版界的壮观:整整30多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这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都排在畅销书单上,珍藏在无数学者的书架里———它以橘色的哲学类、黄色的历史地理类、绿色的政治法律社会类、蓝色的经济类等不同的颜色标识书脊,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改革前行,成为中国知识界打通学术历史和文化疆域的最初经典启蒙。卢梭《社会契约论》、罗素《西方哲学史》、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黑格尔《美学》、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很多书一次次成为激发中国学界思潮的源头。许多中国著名学者都记得1982年“汉译名著”第1辑面世的盛况:书店一开门,新出的单行本就会被一抢而空,发行量似乎总也满足不了读者的需求,市场对这样的读物表现出“极度饥渴”。
这套大规模的学术丛书至今总销量达500万册,成了名副其实的长销书。
今年,“汉译名著”将推出第15辑50种图书,其中包括约翰·杜威《经验与自然》、琼·罗宾逊《经济哲学》、彼得·伯克《制造路易十四》等经典书目,与此同时,学界和媒体也开始关注和探究这套译著经久不衰、常出常新的个中道理。
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
自1982年以来,这套丛书累计出版600余种,涵盖了哲学、政法、文史、经济、语言等几乎所有人文社科领域,可说是中国迄今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学术丛书,也是几代中国读者、学人再熟悉不过的“老朋友”。
“‘汉译名著’体现了一种开放的眼界与胆识。”曾参与丛书论证会的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北成告诉记者,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过一大批外国哲学、社会科学译作,多是19世纪中期前亦即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的经典,被看作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来源,引进出版则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1982年起,商务印书馆推出“汉译名著”,广泛涵盖世界学术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呈现了自身在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价值。时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兼总编辑的陈原为这套丛书撰写的发刊词中说:“通过这些著作,人们有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这套丛书甚至被认为“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端”。
在刘北成看来,“开放”正是商务版“汉译名著”最大价值所在。“丛书反映了中国学界和出版界向全人类思想文化开放视野的自觉。改革开放以后,历经思想饥渴的年代,人们被压抑了许久的阅读、求知热情骤然迸发。直接接触原著、与经典文本对话,而非通过二手转述获得知识,怎不令人激动?”
21世纪以来,“汉译名著”则跟进反映各学术领域发展趋向,积累起厚实精深的专业优势,成为许多学科的基本读物。据悉,丛书计划在未来十余年内出版著作至2000种,所涉语种达十余种。商务印书馆学术中心副主任李霞告诉记者,丛书不少品种自初版以来便不断重印,如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罗素《西方哲学史》累计销售60余万册,《菊与刀》销量达30万册,这正证明了经典的生命力。诚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经典之意义在于,使我们在吸收人类文化精华时,能“追源寻根,顺藤摸瓜”。
择书选目需通过专家“头脑风暴”
时移世易,眼下的西学译著领域竞争日渐激烈,各具特色的译丛层出不穷,“汉译名著”如何既坚守自己的特色又能够出新?
瞄准经典,可谓“汉译名著”推出30余年来一以贯之的宗旨。丛书每出版一辑都要举办选题论证会,广邀学界各领域专家,严格制定图书选目计划。对选报书目的价值判断、选报书目增删、译文质量等,全在讨论范围。最终确定下来的书目都是较为公认的经典。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高丙中告诉记者,光是择书选目,便可用严复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蹰”来概括,一部名篇的确立入选,不仅是编辑闭门“旬月踟蹰”,还需要学术界的评议。在深入的书情调研基础上,编辑部先草拟选题方案征询意见,再多次座谈走访,最后确立规划书目。每出新的一辑,还要邀集学界及翻译界资深学者开会讨论,在前几年所出普通单行本中确定可入选此丛书的书目。在高丙中看来,正是得益于一整套严谨的选题规划程序,“汉译名著”才能在众多译著、译丛中脱颖而出,并逐渐确立独特而成熟的选题原则。
许多学者认为,商务印书馆的西学译介事业之所以成为百年品牌,不仅在于其西书译介与出版数量的宏大,还离不开高质量的翻译队伍。这套丛书聘请专业能力和语言能力皆强的学者担任翻译,以保证“名著名译”风格。此外,以单译本先行出版的形式,让学界及社会先行检验译文质量,然后再选入丛书。丛书中不少译本是迄今最为优秀的译本,如朱光潜所译黑格尔《美学》、周建人所译达尔文《物种起源》、潘汉典所译马基雅维里《君主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