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中华书局出版《北京老规矩》聚焦老北京规矩文化

LOCAL201601070928000445527549175

最近,由管虎导演的电影《老炮儿》正在热映。可以说,这是一部地道的京味儿电影。冯小刚饰演的爸爸为了儿子、为了尊严、为了规则,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场大戏。纵观整部电影,最核心的主线有一条就是:规矩。冯小刚饰演的六爷有句话说得特别心酸:“现在这帮孩子,怎么不讲规矩了呢?”

时代变迁,很多老规矩逐渐消失,有一些确实是由于过于繁文缛节限制人的思想而远离生活;还有一些,是被新的规则代替。时代变了,我们还需要那些老规矩吗?或者说,老规矩的背后又有哪些值得关注和珍惜的文化底蕴吗?中华书局新出版的《北京老规矩》一书,聚焦老北京规矩文化倒是十分应景。

北京的老规矩之多是出了名的,尤其是满族在旗人家,特别有讲究。作者刘一达择取了150多条对当代人依旧很有意义的老规矩,分为起居篇、会客篇、出行篇、交际篇、称呼篇;规矩里有“别当着外人数落孩子”“屋里没人不进门”“串门儿不能空着手”“会见异性要敞门儿”“打听道儿要下车”“怎么随份子”“对长辈忌呼其名”等等。

电影《老炮儿》一开头,就有两人骑着自行车向六爷问路,张口就是“哎,去新街口怎么走啊?”六爷虽然最后告诉了他们,但心里着实透着不爽。那到底应该怎么向北京人问路啊?标准答案是这样的:首先是下车。早先是马车,后来有了自行车,现在是私家汽车。不管什么车,您只要打听道儿,必须要下车,这是对人起码的尊重。其次是会打招呼。打招呼要先叫尊称。上岁数的,叫大爷、大妈,大叔,阿姨。岁数差不多的,叫大哥、大姐等等。千万不能上来就喊“哎”,北京人最反感别人叫他“哎”。然后,还要用“请”字。“大叔,请问新街口怎么走?”这样问,六爷就不会那么反感。(《北京老规矩》第214页)规矩多了,不免让人觉得北京人特别好面子。那北京人为什么那么好面子呢?过去,住大杂院的老北京人家里穷,偶尔来了客人,往往弄得手忙脚乱。为了撑面儿,只能跟院里的街坊四邻求救,张家借张八仙桌,李家借几把椅子。穷,怕客人笑话,还得要样儿,于是把王家的座钟先搬过来,把赵家的收音机也先拿来摆一会儿,把孙家墙上挂的字也先拿过来挂一挂。在老北京人心目中,要面子并不是坏事儿。“如果一个人连面子都不要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懂人活着的尊严了?想要面子,才会去努力奋斗,争取让自己真有面子。当一个人不要面子了,那他还可以‘救药’吗?要面子,还要有里子。这是北京老规矩的文化内涵。”

老北京人的“礼儿”,不是宫廷礼仪,也不是官场上的逢场作戏,它来自于民间,是百姓当年自觉自愿遵守规则、靠实践得来的民俗,是经过数百年的演变过程,保留下来的精华和宝贵遗产。如今这些老理儿大多已被人们淡化,甚至完全消失,人们按照新时代、新节奏生活,无可非议。但是,老规矩的内涵是文明修养、礼貌待人,这一点应当是作为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的中国以及每一个中国人的必备。换言之,老规矩应当发扬光大,应当是更多人的规矩。老规矩不老,也不会老。在新的时代,老规矩还会被注入新的血液,焕发出新的青春光彩。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