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媒体关注

2015年度光明书榜:《抗日战争》等上榜

1.神奇的交响曲

2015年度《光明书榜》

●《抗日战争》(全三卷)(王树增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人: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以恢宏的笔法和诗人的情怀重审八年抗战的历史,王树增找到了一个全景的精神表达式。《抗日战争》出笔不俗,落墨有声,东亚的历史,欧美的战云,不屈的中华民族,在雄浑的、悲壮的陈述里构成了一部神奇的交响曲。

作者将生命内化在历史的场景里,替无数民族的英魂歌之舞之。这里不再仅仅以单一的视角打量历史,从世界的变化里看中国,又从中国瞭望世界,对法西斯的起源,帝国主义的逻辑,以及中国民众的觉醒与抵抗精神,都有丰富的描述。写正面战场,不隐讳细节;谈后方抗战,显出民众的不可替代作用。不偏袒,拒夸大,少伪饰。平淡里有波澜,曲折中带着宁静之思。在复杂多致的往事间穿梭,悲慨之气,洋溢其间。其人鲜活,其事逼真,其情感人。

《抗日战争》的可贵之处,是以人类的良知处理着诸多历史难题。军事形态、政党政治、国家伦理、民族精神、世界主义……其间涉及领袖、民族英雄、政客、军事家、普通一兵,杂而不乱,舒缓自如,张弛有度。

作者善于运用已有的研究成果,以文学家的灵动之笔,敲开一扇扇闭锁的历史之门,叩问那些远去的灵魂。重要的在于,作者一直在一种使命感中苦苦寻求民族文化闪亮之点。从卢沟桥到台儿庄,从延安到太行山,林林总总的人物,斑驳陆离的人生,有着一般史书没有的情感纠葛,而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这种非虚构写作,使一段血染的历史,被个性化的表述所激活,有了立体之感。而中华民族最弥足珍贵的韧性精神,在此得以升华。

2.展现历史人物的无限光芒

2015年度《光明书榜》

●《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杨镰著 新疆人民出版社)

●推荐人:杨平(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

一位受命于危难之时的封疆大吏,主政新疆17年,殚精竭虑,以德政深得民心,以平等善待各民族,以智慧调动各民族经营发展确保新疆不失,这就是在开启新疆现代之路的民国新疆第一任行政长官——杨增新。

《守望天山——杨增新与现代新疆》一书,是一部完整研究杨增新与新疆治理的潜心力作。作者在文献的引领下,实地考察,采取考据与分析,叙述与史评相结合的方法,对杨增新主政和治理新疆的功过成败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是作者在近百年的历史时空中对史料的精细拆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留给今人的无限光芒。

人有使命才有作为,杨增新以“勿使新疆断送在我辈手中”作为执政的座右铭,主政17年不辱使命。一是捍卫国家主权丝毫不动摇。杨增新主政新疆期间,大清帝国和沙俄政体瓦解,内忧外患,他严禁外国人在新疆传教,更禁止宗教极端思想传播。一方面对疆独势力坚决打击,另一方面靠谋略在蒙古、哈萨克等各民族的支持下,将阿勒泰收归新疆建制,使中国完整保有六分之一领土。

二是关注民生,兴垦荒地、利用水源、开发资源、普及教育,维护新疆的稳定和发展。在杨新增上呈报告和下达的指令中,有着诸多感人的关注民生、杜绝贪腐的指令,各族人民因此得以安居乐业。

三是各民族平等善待,和谐共处。对待各民族一视同仁,强调各民族共同点,以“知廉耻,识礼义”训词,教化百姓,让中华文化精神作为各民族的共识,由此出现了各民族同舟共济的和谐景象。

作为一位乱世中的封疆大吏,心中有国家,一心为民生,他的事迹值得尊崇,流芳千古,感召后人。

3.以“大变局”的眼光打量晚明史

2015年度《光明书榜》

●《晚明大变局》(樊树志著 中华书局)

●推荐人:祝晓风(《读书》杂志执行主编)

樊树志先生研究明史已有半个世纪,专力于晚明史亦有20余年。集樊先生晚明史研究之大成的《晚明史》早已于2003年出版。大约与《晚明史》面世的同时,樊先生即开始以“大变局”的眼光打量晚明史。

这本《晚明大变局》的突出特色,是从全球化的大格局观察中国史,又以长时段视野考量中国史内部,如此“纵横交错”的两种眼光,最终勘定了“晚明大变局”惊心动魄的历史图景。书中展示,晚明社会之剧变,其深度和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全球化初露端倪,明朝旧有的“海禁—朝贡”体制已被突破,开始卷入全球贸易的大网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受到欧洲人的青睐,晚明中国不自觉地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对外贸易的发达,促进了江南市镇商品市场的空前繁荣,进而开启了思想界的启蒙时代。王阳明心学解放了读书人的思想,造就了文人结社、思想自由的新气象,出现了徐光启等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该书由此认定,“晚明大变局”是中国历史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晚清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思想和文化潜源。

全书聚焦于晚明历史的六个方面,前三个方面偏于经济,后三个方面则侧重思想文化,通而观之,该书揭示了晚明“大变局”的两大主题,一曰“对外开放”,二曰“解放思想”。樊先生说过,他把晚明历史当作当代史来写。他回顾晚明历史的“大变局”,除了重新评估晚明史,更期望激发人们对于近代史以至当代史的思考。是耶非耶?读者可以明察。

4.向下看那些模糊不清的灌木丛

2015年度《光明书榜》

●《秩序的沦陷:抗战初期的江南五城》(【加】卜正民著 潘敏译 商务印书馆)

●推荐人:詹福瑞(国家图书馆原馆长)

在诸多的抗战史著作中,《秩序的沦陷》是一部新奇之作。它摒弃了历史著作中常见的宏大叙事模式,不写抗日的主战场,转写沦陷区的“维持会”或“自治会”,着意去描写生活在沦陷区的小人物,甚至是模糊人物。

此书以1937年冬季到1938年春夏抗战早期的江南嘉定、镇江、南京、上海、崇明五城作为研究对象,考察日占区在建立县以下基层政权组织过程中的各类人物,尤其是与日本人“合作”的中国地方头面人物,描绘他们的生活,并试图解释这些人与敌合作的模糊不清的意图以及不可知的结局。“历史研究者不能塑造道德准则,也不能制造道德知识”,他的任务就是把更多的关注放在个人做出选择的历史情境中,“使事件退回到无法预料的不确定状态”,“追问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与日本人一起工作”。基于这样的历史观,作者不是简单地以道德沦丧来谴责“合作”者的贪婪和卖国,而是以同情理解之态度,既记载他们贪财的心理和破坏的影响,也记载了他们无贪财动机以及没有带来破坏性后果的合作行为。

如译者所言,近期二战史研究的热门话题,就是二战期间与占领者“合作”的政权、组织和个人。而小人物的研究,也是近些年来历史研究的一种趋向。此书恰恰应和了历史研究的这两大新潮,弥补了抗战历史研究宏大叙事的不足,令抗战史更加丰富。

但此书以同情理解的态度描写、分析“合作”者,即中国人普遍憎恨的汉奸,也必然会引来不同的声音,甚至是怒斥。如同此书得以出版是正常的一样,争论自然也是学术界的常态。

5.他者视野里的中国环境史

2015年度《光明书榜》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英】伊懋可著 梅雪琴等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推荐人:邹广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光看书名就让人兴味盎然,大象究竟是如何从中国的中原地带一路向南逐渐消失无踪的?这的确是个有意思的题目。按着伊懋可的说法,在周代时,大象就已经从河南北部退到了淮河北岸。但更为深层的隐喻是:大象的退却折射的是人与环境和谐关系被打破。英国学者伊懋可所著的这本《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在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读一读外国学者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分析,也许会对我们具有别样的启示。

伊懋可通过大象的迁徙影射了整个中国古代环境的变迁及其走向。该书读后并不仅仅是让我们了解中国“环境史”,更引发我们深思的是:大象为何一步步退出了中原大地?中国千年的农业文明无疑创造了许多辉煌,但在国人引以为傲的发展背后,却是怎样巨大的代价?

在时间和空间上大尺度的跨越,在写作方法上的多方面综合,以及内部和外部的多角度的比较,这是阅读该书后留给人的鲜明特色。

今天,正视我们为发展所付出的现实环境代价,如何“让大象不再退却”?这也许是阅读本书时我们最祈盼的。培养出我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唤醒我们对自然的保护意识,重新找回人与自然的应有和谐,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发展才真正拥有了目的关怀。

6.金融危机的本质却是人性

2015年度《光明书榜》

●《郁金香热》(【英】迈克·达什著 冯璇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推荐人:伍聪(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郁金香热》让我们看到金融危机的一种全新解读和立体刻画。

作为历史学家,该书作者迈克·达什通过追溯“郁金香泡沫”这场不可抑制的繁盛和接踵而至的毁灭性的崩盘,至少从三个层面完美呈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金融危机。

一是金融的逻辑层面。在书中,我们清楚地看到资本在追求高额利润时的自我循环和自我实现,看到所谓的监管被动地跟随金融风险的脚步,也看到个体在危机中的盲目和“羊群效应”,更看到泡沫初现时的金融骗局就如在过期蛋糕上抹优质奶油。这都是金融危机的共性和规律。

二是历史的逻辑层面。作为历史学家的达什与经济学家的视角不同,更显深邃。他不是孤立地挖掘一次金融危机的形成和破灭,而是用生动的语言、有趣的细节、峰回路转的故事展现出一幕丰富的历史画卷。书中描述了万紫千红的郁金香、在小酒店交易的醉汉、荷兰黄金时代的风貌,将花的命运、人物的命运、国家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扣人心弦。

三是人性的逻辑层面。书中人物既有对郁金香纯粹的美的喜爱和追求,也有在泡沫中的狂热、贪婪和恐惧。人性中的“天使”和“魔鬼”同在,关键在于平衡和控制。其实,人类历史上所有金融危机都不是资本引起的,而是资本背后隐藏的欲望和人性,本质上是短期收益被无限放大而导致的欲望波动和人性传染。我们真正的敌人原来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所谓的泡沫或危机。

7.家庭冷暖人自知

2015年度《光明书榜》

●《家人父子:由人伦探访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赵园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人:肖东发(北京大学现代出版研究所所长、教授)

赵园女史继《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的“话题”“人物”(明遗民),《续编》的“制度”“言论”“心态”之后,又推出一本《家人父子》,以最重要的家庭关系——“父子”“夫妇”为入口,进入明清之际士大夫更为日常的生活世界。

赵园女史研究的显然是文学以外的学术领域,但利用的是明清之际士人的作品集、文集,辅以家传、年谱、碑传文、墓志铭等,这些作品未必都有文学史的地位,甚至作者都来不及做真伪考辨。只要正史所不采,作者都拿来从中读出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这种能力,不是寻常可以具备的,既有对人、对历史、对人事的了解,更有文学阅读、文学分析的多年训练。以文学文本为考察材料,旨趣却在文学之外,呈现了作者别开生面的志趣和探索性,越来越注重细微的日常性、日用伦常和物质与精神生活并重的治学理路,更显现出了一个学人身上难能可贵的人事省察与人性体贴能力。

赵园女史对人的探究自上而下,愈来愈逼近知识人生存的基本面,由此进入明清士人的思想世界,为我们有关历史生活的想象,提供了丰富、感性的内容。

读罢全书,你会明显感到该书前一部分“夫妇一伦”,就像该书的封面一样,是一抹暖色,能体会到不少温情;而后一部分的“父子及其他”则较为生冷和呆板,因为很少能找到儿子笔下形神兼具的父亲形象。对那些夫妇之间的悼亡诗文和略近于私房话的“寄内”“赠内”诗作,赵园女史认之为中国文学中的“深情一脉”,作者对父子一伦的考察遭遇到的困难,读者感到的“压抑性”,也是文献本身使然。

8.书写小人物,揭示大精神

2015年度《光明书榜》

●《群山之巅》(迟子建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人:贺绍俊(文艺评论家)

《群山之巅》将读者带到具有浓郁东北风情的边地村镇龙盏镇,形形色色的小人物活灵活现地跃出页面,各自带出富有传奇性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把历史和现实的变迁贯穿起来,在结构上看似随意,却内藏着周密的匠心,显示出作者在驾驭宏大叙事上的成熟。

迟子建的文字日趋朴素、精致,并以其细腻独到的感觉,将丰沛的生活情趣融入小说叙述之中,以真挚澄澈和平等体贴之心去面对日常生活,从而将优雅变得亲切,其主体的情绪更为内敛,在人文向度和世俗情怀的结合上则更为圆润。

迟子建善于写普通人,写普通人的美好心地,但这并不是说迟子建只有温情,她也有愤怒和激情。如果说以往她的愤怒和激情多半是藏在她宽容的胸怀里的话,那么在《群山之巅》里,迟子建就是直面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既写普通人的善,也写普通人的恶;既写生活之阳光,也写生活之黑暗。

《群山之巅》让我们看到了迟子建的变化,她在温柔中加入了硬朗的钢筋,在暖色调里添上了沉稳的冷色调,因而使她的叙述既有情也有义。她着重写了屠夫辛七杂一家人的倒霉境遇,几乎说得上是家破人亡,但其用意并不是要把读者带上愤怒和仇恨的情绪中,而是让人们体悟笔下人物的生存选择,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她要让人们明白,哪怕是最卑微的人物,也有生命的尊严。正如迟子建自己所说的“高高的山,普普通通的人,这样的景观,也与我的文学理想契合,那就是小人物身上也有巍峨。”《群山之巅》书写小人物,揭示大精神,迟子建正是以这种写作方式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品格。

9.文化交流的浓缩

2015年度《光明书榜》

●《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童元方著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推荐人: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在人类文明的交流交往中,翻译的作用巨大,然而人们往往又忽视翻译工作,不易明白其中的艰辛。童元方女士既有英译中的实践,也有中译英的实践,更有翻译理论。因此,她的这部大作《译心与译艺:文学翻译的究竟》在娓娓道来之中,展示了双向翻译的技巧,说明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童元方强调,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入“化境”。她还比较了和合本《圣经》的不同译本,人们知之不多的是,严复在翻译《天演论》十年后又翻译了《圣经》一些章节,与他版比较,隐隐然透出桐城派古文的风华。美国传教士赛兆祥曾获推选加入和合本《圣经》官话翻译委员会,但他对此“官本”却非常不满,认为不够口语化,愤而辞去委员一职,与中国助手一起完成了自己翻译的《新约》,并且独立支付出版经费,结果全家缩衣节食仍时时陷于窘境。他的女儿,即后来大名鼎鼎的赛珍珠。

中译英的分析讨论,也是本书的重点。从诗经、唐诗宋词到《红楼梦》的翻译,她都有洞见。栊翠庵品茶,是《红楼梦》中的一段经曲叙事。小说中人物行止反映出每个人的心事与性情,茶具竟是关键,大户人家分外讲究,但这些茶具都是中国所特有,原作中描写的繁复正是乾隆品味的富赡华丽。但如何译成英文?委实不易。翻译要清楚明白,但很可能失之于简;要形神俱备,又恐失之于乱。《红楼梦》前八十回的英译者是牛津大学前教授霍克思,酷爱曹雪芹,最后为能专心翻译此书而辞去牛津大学教职。他认为,牛津不见得需要他这一位教师,但曹雪芹需要他这样一位译者。

此书虽小,却是有关译事的浓缩,其实是文化交流的浓缩。

10.恢复丁玲本色

2015年度《光明书榜》

●《丁玲传》(上、下)(王增如、李向东著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推荐人:解玺璋(知名学者)

丁玲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存在,长期以来,已经被不同的需要被涂抹成各种颜色。读了这部五十余万字的《丁玲传》,即可改变对于丁玲的片面认识。但是,《丁玲传》不是一部翻案之作,也不是一部申冤之作,两位作者以翔实、完整、新鲜的史料,以及平实而有节制的叙事态度,客观而理性地讲述了丁玲的一生。他们用手中的这支笔,尽可能地恢复了丁玲的本色。

对于传记作者来说,有两个条件,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一是要掌握大量的材料,特别是独家、鲜见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既要真实、客观,又要完整、全面,而且不乏精确的细节;二是作者的叙事态度。所谓传记,无非是以文字叙述的方式重新建构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它应该具有文学和历史学的双重属性。一方面,要有能够准确无误地描述传主生平的大量事实和证据;另一方面,还需要传记作者对这些事实从适当的角度加以阐释和解读,以便更清晰地展示传主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这就需要在文学和历史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像丁玲一生都在试图寻找文学与政治之间的平衡点一样,是一件很有难度也很危险的事,犹如八十老翁过危桥,稍不警惕,就可能一落千丈,粉身碎骨。

然而,两位作者对于构成丁玲一生的“要件”,却能娓娓道来,即使是细枝末节,也不因此而掉以轻心,这样做,既是对读者负责,也是对传主负责,更是对历史负责。而且,这里并非只有冷冰冰的材料,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对传主的感情,但他们没有放纵自己的感情,而是将它控制在理性的态度之内,没有跌落到所谓“浪漫传奇的叙事做派”和“感情主义的论事态度”这两种现当代作家传记写作的泥淖中去。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更多新闻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