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热播后,中国科学院副教授、《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张一清小小“火”了一把,因为“神预言”不断预测出选手的易错点,主持人笑称张一清为“谶哥”(语出“一语成谶”),因此美名在网上传开。当记者问及张一清是否介意这一绰号时,他笑了笑说:“这没有什么,大家开心就好。”趁热打铁,张一清出了一本有意思的书——《藏在身体里的汉字》。“重点讲解与人身体相关的汉字,从中你将了解人的五脏六腑、手足鼻口都是渊源有自,千钧之重与一丝之轻并非毫无关联,汉字之中自有文章。”
张一清以前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大多与语文教学有关,《藏在身体里的汉字》是他比较系统地梳理汉字的第一本书。大家可能好奇为何他会“跨界”创作这本“不走寻常路”的书,对此张一清说道:“汉字可以按意义分门别类,比如计量单位、数字、表达方式等。如果大家通过意义类别背后的文化现象去掌握汉字,可能比一个一个单独地学习、体会汉字效果会更好一些,效率也更高一点;还因为汉字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有关系,所以希望大家从身边去关注跟汉字有关的事情。”由于张一清本身就是研究语言文字的,近水楼台,整理和收集资料具有极大的优势,并且在他多年的研究中,每天都在关注汉字背后承载的文化现象,这是日积月累的过程,可谓“每时每刻”都在为创作做准备。
近年来,“国学热”“汉字热”逐渐兴起,传统文化焕发出新活力,尤其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领衔的文字类趣味节目掀起了对汉字“刨根问底”的热潮。这一现象背后,是汉字本身魅力润物无声的沉淀。张一清认为:“尽管我们每天都在接触汉字,就如同我们每天都要喝水和呼吸一样,一旦水和空气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它的珍贵。汉字也一样,我们每天都在使用,更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汉字之所以能“老树发新芽”,重获大众的追捧,张一清认为,汉字从3000多年前一直沿用至今,是中间没有间断的文字系统,这一点就已经相当难得。另外,汉字的造字方式和造字理念能够反映古人的价值观,这一点是汉字独有的特点。张一清举了一些例子,如“日”“月”合在一起表示光明的意思,我们从汉字的造字方式就能猜到意思。再比如称赞一个人贤惠,“惠”字上面是省略了一部分的“专”,下面是“心”,所以认为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件事情就是贤惠。这就是古人的价值观在汉字中的体现,这是拼音文字所没有的。我们应该感到庆幸的是,汉字是当今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中美洲的玛雅文字等相继成为历史的陈迹,唯汉字独存,并且使用人数也是位居世界之首,这是值得骄傲的。“汉字承载了我们的愿景,今天,汉字的家族如此庞大也证明了我们文化的灿烂,记录语言的符号繁多,丰富的美好的寓意蕴含其中。”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不断普及,“拇指族”越来越多,提笔忘字的现象也越来越常见,不是这个字少个点就是那个字多一横,经别人提醒才恍然大悟。张一清从专业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它自己的规律,这是无法改变的。提笔忘字现象同时也促使我们反思,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注意。”
《藏在身体里的汉字》一书中的字里行间,张一清希望给读者传达一些“有意思”的信息,“一是我希望大家关注身边的汉字,关注每天使用的汉字,二是能够感受汉字背后的美。希望大家读起来比较轻松愉快,能够看到汉字最初的构造、意义和承载的意义是如此美好。”
“汉字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紧密相关,所以从我们身边去关注跟汉字有关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学好用好汉字,使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就是张一清朴实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