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局100多年的兼并小史

不捐细流,何以能成大江大河甚至大海。100多年的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充满了坎坷,虽然有危机的时候贱卖资产,但更多的时候是不断地兼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壮大,才能根深树老,以至百年和百年以上。以出版界的中华书局为例,1912年元旦成立时,中华书局资本金是2.5万元,五年不到,1916年资本金已经是160万元。到了1949年5月,中华书局资本金为400万元。

经营奇才陆费逵让中华书局初露峥嵘

中华书局100多年的发展中,从小到大,自身壮大的同时,也在不断兼并其他公司。中华书局的创始人陆费逵是一位经营奇才,他先后收并了文明书局、民立图书公司和聚珍仿宋印书局。

先说文明书局,这是陆费逵的老东家,他曾担任文明书局襄理,之后自文明书局去了商务印书馆,再从商务印书馆独立出来创办中华书局。文明书局比商务印书馆更早出版教科书,文明书局第一本教科书《蒙学课本》在其创办之初的1902年就出版了,而商务印书馆的第一本教科书《最新国文教科书》是1904年12月出版的。随着1912年中华书局成立,教科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文明书局的经营状况每况愈下。1915年,文明书局发生火灾,让以书画出版为主的文明书局受到极大损失,碑帖字画悉数被毁,经营困难,当年即被中华书局盘入。陆费逵和陈协恭等创办中华书局时,得文明书局经理俞复很多帮助,由中华书局盘进文明书局也就理所当然。中华书局收购文明书局后,文明书局的招牌依然在出版图书。民国六年(1917年),突然出现存户听信谣言而集中提取存款的挤兑风潮,造成流动资金短缺,形成严重的经济危机,史称“民六危机”。当时,文明书局被作为质押以度时艰,后被中华书局提前赎回。1932年9月7日,文明书局登报通知寄售客户:“本局结局在此,现在屋已退租,希于9月20日以前前来结算,收回未售件,过期代捐慈善机关,不再通知。”至此,文明书局完全并入中华书局。文明书局当时培养了很多中华书局的高级职员,除了陆费逵、陈协恭,还有沈知方和沈鲁玉等人。

民立图书公司是于右任为主创办的图书出版公司,具体创办时间却有多种不同说法,当前刊行的“于右任年谱”说:1915年,37岁,“于右任创办民立图书公司刊行善本丛书,同时作为讨袁的掩护”。但核郑孝胥日记,其实民立图书公司在1912年就已经成立了。当时,商务印书馆的郑孝胥对民立图书公司的成立非常关心,其1912年7月31日日记写道:“张继、胡汉民、熊希龄、于右任、汪兆铭等发起民立图书公司,招股百万,编译、印刷二部已成立,此商务印书馆之劲敌也。”说民立图书公司成立于1912年7月,应该是比较准确的,也和现存图书版权页上的时间比较相称。早期的民立图书公司出版图书很少,于右任因为揭露宋教仁案被通缉,逃到日本后,得知日本学者在明治维新后重视西洋轻视中国古籍,将一些过去流传到日本珍贵古书随意处置。当时清廷驻日公使的随员杨守敬为了保存中国典籍,广为搜罗,并在东京就地精印了《古逸丛书》100部。对这事于右任印象很深,从日本返回后,决心以刊印善本丛书为民立图书公司的目标。他出重资将中国图书公司最新式的印刷机器转盘过来,他自己总负责,康心如为总经理,张季鸾为编辑,开始张罗印刷古逸丛书。但因兹事甚大,做成不易,加上革命家终究难耐书斋的寂寞,最后民立图书公司也就盘给了中华书局。

1916年,聚珍仿宋体的铅字铸成后,因字体秀丽古雅、极似宋刻而受到出版界、印刷界的赞誉。丁三在和丁辅之弟兄便在上海创设聚珍仿宋印书局(有人讹为聚珍仿宋印书馆),书局成立后主要从事代客印简帖、名片等业务。起初,丁氏拟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并于1917年为商务印书馆排印过《大观录》《习苦斋诗集》《居易堂集》等诗文集。因商务印书馆想取消“聚珍”二字,丁氏不肯。1919年起,中华书局确定盘入聚珍仿宋印书局,并保留“聚珍”二字。1920年6月,双方议定2.6万元的盘入金额,1921年始议妥全部条件,正式订立合同,当年6月6日的《申报》刊登了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启事:“本局已并入中华书局总厂,以后关于法律上权利义务完全由中华书局代表。”1921年,中华书局《四部备要》用聚珍仿宋字体排印,出版后受到社会的喜爱,中华书局因为仿宋字体深受欢迎 ,1921年还特意成立了“名片部”承揽业务,获得了很大的社会效果。

时代机缘使中华书局成为古籍出版的龙头

以上说的是中华书局在新中国成立前盘进的几个出版公司,都是在陆费逵手上完成的,后来爆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华书局的经营进入了一个动荡期,一直到1949年后,兼并历史又有了新的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华书局的出版方向一变再变。1950年,国家出版会议初步商定,中华书局出版方向是医药卫生以及农业书。1952年10月,教育部和出版总署统一成立了专门的教科书出版委员会,中华书局又失去了教科书这个主营业务,出版专业调整为农业、经济、外国语文,以及中国文史旧书等。确定出版方向后,中华书局开始迎来了第二波兼并的历史。考虑到当时社内农业方面人才缺少,于是中华书局就兼并了新农出版社。

新农出版社成立于1946年,农业科学家余松烈与郑广华、邵霖生等是发起人,出版了不少农业科学书籍,对农学教育以及普及农业科学知识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当时农业界很有影响。1953年,新农出版社并入到了中华书局。

公私合营后,中华书局为了配合当时的经济建设,于1954年5月新组建了财政经济出版社,同时还保留中华书局的牌子,中华书局同时也迁到北京。一直到了1957年,中华书局的出版方向才明确了,也才开始专注于出版古籍。据说是当时的领导人说,中华书局保留下来做中国古籍,商务印书馆保留下来做洋古籍,于是这两个老牌出版社都保留下来了。1957年3月,古籍出版社并入中华书局,这次并入让中华书局如虎添翼;1958年,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并入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成立了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中华书局逐渐成为中国古籍出版的龙头老大。

今天知道古籍出版社的人并不多,因为这个出版社存在时间比较短。古籍出版社成立于1954年6月,是当时出版总署的直属社,社长由出版总署副署长叶圣陶兼任,编辑人数不多,但都是声名如雷贯耳的大家,有徐调孚、张静庐、章锡琛、曾次亮、丁晓先、陈乃乾、陆高谊等。1956年12月,文化部根据周恩来总理和陈云副总理的指示,拟加强中华、商务的出版工作,其中一个举措就是将古籍出版社并入中华书局,组成中华书局的编辑部。1957年3月,这个成立不足三年的古籍专业出版社并入了中华书局。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是由新文艺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分出扩大组成,以编辑出版中国古代文学书籍及今人对古典文学研究论著为主,也兼及古代历史、哲学等方面的古籍和论著,该社于1958年7月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图书都是使用中华书局版号和徽标,坊间有说中华书局和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不是一个单位,其实都是凿空之言。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的编辑出版工作一直到1978年上海地方成立古籍专业出版社为止。

经过1949年前后各三次的扩张和兼并,中华书局的规模和名气愈发大了,这里有出版人的睿智,比如陆费逵;也有时代机缘,比如1949年后出版方向的确定和大手笔合并,以及大批古籍专业人才的调入。从1958年到1978年将近20年时间里,全国古籍类图书出版几乎都由中华书局包办,此举让中华书局成了读者心目中古籍类读物出版社的不二选择。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