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文化”和“典藏”上下功夫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出版记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文化多元的国家,境内包含五大语系130余种语言。前不久,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标志性成果《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在《中国语言文化典藏》(20卷)出版座谈会上,《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丛书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副校长曹志耘说:“这套丛书的出版发行对于保持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对于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有着深刻而积极的作用。”

团结合作快速保质

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是地域文化、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表示,《中国语言文化典藏》以保证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为目标,坚持以原创性、存史性、创新性为特点,在“语言文化”和“典藏”上下功夫。

“这里的‘语言文化’是指用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动、口彩禁忌、俗语谚语、民间文艺等;这里的‘典藏’是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数据库和网络技术进行保存和展示。”于殿利说,丛书现有20卷,涵盖官话、晋语、吴语、徽语、闽语、湘语、赣语、客家话、粤语等汉语方言和怀集标话等少数民族语言,具有创新与存史并重、学术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特点。

“商务印书馆调集了精湛的编辑队伍,聘请一流的设计团队,委托最好的印制单位,在一年内快速、优质地完成了20卷精品图书的编辑出版工作。”于殿利说。

采访中,《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得知,为了确保图书内容质量,在出版过程中,作者全力配合,完善书稿,审读校样;责任编辑不计日夜、周末,加班加点赶工期;设计公司的设计师多次深入田间村头,补拍清晰的照片,反复修改版式,调整色调;主编们利用周末审读印制前的校样,消除差错隐患。“《中国语言文化典藏》就是这样在主编、作者、责编、设计师等紧张有序、团结合作、互相配合的工作状态下形成精品力作的。”于殿利如是说。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还在出版流程上制定了详细的出版时间表,精确每一个时间节点,分阶段稳步推进项目进程。在于殿利看来,任务虽重,时间虽紧,但每个人的责任意识,配以科学管理和规范流程,让书稿按照既定的进度有序流转。

深入田野收集资料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是由作者深入乡村田野,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在深入调查前,项目组做了精心的学术准备,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学术规范,并由此专门编写出版《中国方言文化典藏调查手册》。

曹志耘记得,《手册》制定了调查、语料整理、图册编写、音像加工、资料提交各个阶段的工作规范;编写了专用调查表,具体分为房屋建筑、日常用具、服饰、饮食、农工百艺、日常活动、婚育丧葬、节日、说唱表演等9个大类,共800多个调查条目。曹志耘说:“这套丛书具有抢救性、原创性、规范性、创新性等4个重要的特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调查中,作者们充分利用文字和音标记录、录音、摄像、照相等多种手段,对所有调查条目的方言说法进行录音,对部分方言文化现象本身(如婚礼、丧礼、节庆、民歌、曲艺、戏剧等)进行摄像,对所有调查条目的实物、活动进行拍照。为了完成调查工作,作者不畏赤日之炎、寒风之凛,肩负各种器材,奔走于城乡郊野、大街小巷,记录即将消逝的乡音,捡拾散落的文化碎片。有时为了寻找一个旧凉亭,翻山越岭几十里路;有时为了拍摄丧葬场面,与送葬亲友一同跪拜;有人因山路湿滑而摔断肋骨,住院数月;有人因贵重设备被盗而失声痛哭。

曹志耘坦言,正因为大家这样不辞辛劳,不计报酬,才完成了这样一项语言记录、文化保存的事业,也最终能奉献出一部部沉甸甸的、图文音像并存的学术成果。

音像图文四位一体

“这套丛书从理念、内容、方法、技术以及出版的形式,都具有很多的创新性。音像图文四位一体是这套丛书的出版特色。”曹志耘如是说。

“各分卷图书里有地方特色的条目后附有二维码,涉及视频、音频、文字、图片等内容,阅读时可用手机扫码,进入在线访问,可收听方言条目的录音,收看相关视频,从而增强图书与读者的互动性,实现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阅读体验,立体地为读者呈现语言形态。”于殿利说,二维码是出版融合线下和线上阅读的重要手段。传统图书只能提供给读者静态的阅读模式,这已难以满足一些习惯于网络阅读的读者。二维码的使用,能让读者可以从书中进入互联网,带来全方位的阅读体验。

“《中国语言文化典藏》音像图文四位一体的呈现形式,有效地推动了全媒体出版形式的新发展。”于殿利表示,商务印书馆这几年正在实施全媒体出版战略,在选题策划,数字资源的管理与聚合应用,排版方式的变革,营销方式的改变等诸多方面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积极推进纸电同步。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