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言说史

——《〈三体〉的X种读法》写作缘起

11

《〈三体〉的X种读法》李广益 陈颀 编 三联书店

2005年底,偶然听刘慈欣说起他正在创作一部自认为出道以来写得最好的长篇小说。那时候,他已经是科幻圈内赫赫有名的作家,1999年以来陆续发表了《流浪地球》《全频带阻塞干扰》《球状闪电》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拥有一大批号称“磁铁”的忠实粉丝。得知他对新作有如此自信,我不禁充满了期待。

《三体》第一部从2006年5月起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了8期,好评如潮,让《科幻世界》再度洛阳纸贵。第二部《黑暗森林》出版之后,读者普遍认为又上了一个台阶,继而对三部曲的完结之作翘首以待。2010年,第三部《死神永生》问世,不仅再次让科幻迷群情激昂,还在一些媒体人的热心推动下,成为流行文化的热门话题。如果不算199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刮起的科幻旋风,这或许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科幻热潮之后,单部科幻小说第一次成为备受瞩目的文化热点。

尤为有趣的是,以小米科技掌门人雷军为代表的许多IT界人士读了《三体》之后,在各种场合不遗余力地加以推介。在他们看来,《三体》所讲述的故事与IT界的生态若合符节。

三部曲完结几年后,文学研究界终于开始普遍了解《三体》和中国科幻的兴盛。刘慈欣“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水平”这个论断,便来自复旦大学中文系严锋教授。在美国任教的宋明炜教授读到《三体》后,不仅自己写下了对《三体》之美洞察入微的精彩评论,还抓住一切机会、用各种形式向学界和公众推介《三体》和中国科幻,为中国科幻文学的海外传播贡献不小。从国内到国外,束缚在小说叙事结构中的能量终于被释放出来,引起了文学研究者们广泛的关注乃至敬意。

不同于寻常小说的是,《三体》的学术影响力明显越过了文学的边界。在《三体》中,有人看到了文明冲突,有人提炼出对“末人”的批判……一部小说,激起了文史哲以及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学者的广泛兴趣,放眼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不多见;而《三体》这样还能让从事天文、物理、航天、生物研究的诸多科学家津津乐道,衍生出《〈三体〉中的物理学》之类科普著作和小说,就更是绝无仅有。在这个意义上说,王德威教授2011年的北大讲演以《从鲁迅到刘慈欣》为题,当时体现的是批评家的识见,现在再看又多了几分智者的远见。

2014年,由著名华裔科幻作家刘宇昆翻译的《三体》第一部在美国上市。第二年夏天,《三体》不负众望,荣膺雨果奖。“科幻界的诺贝尔奖”无疑是中国科幻史上的一座丰碑。随着《三体》被翻译成越来越多种语言(迄今已有11种),世界各地的读者都加入了热议《三体》的狂欢。

在文化产业日益发达的今天,畅销世界的《三体》是不折不扣的超级IP。在《三体》电影犹抱琵琶半遮面时,《三体》舞台剧已经闪亮登场。

刘慈欣多次表示,无论是《三体》还是更早的作品,自己的根本出发点都是要把一个技术构想发展成有趣的故事,而不是别的。历史告诉我们,“讲故事的人”越是优秀,他讲的故事就会流传得越广泛,在愉悦人心的同时潜移默化,成为共同体的一块精神基石。《三体》所讲述的文明故事,注定会因其本身包含的力量,长久地吸引读解和阐发的热情。从另一个角度考虑,最好的科幻小说是工业时代的诗和远方,对《三体》的多重认识是“诗无达诂”的现代演绎,也是对其卓越的再度肯认,是经典化的必然环节。最后,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从出版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属于作者,而会在界限并不分明的无尽悟读和误读中,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