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欧,冰与火的寻真之旅》
原作名: The Almost Nearly Perfect People: TheTruth About The Nordic Miracle
作者: [英] 迈克尔·布斯
译者: 梁卿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16-1
ISBN: 9787807681014
自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船舰以及达尔文的“小猎犬号”之后,英国人已经好久没在这个星球上好好走动了。随着日不落帝国的日头落下,如今陆地上还有哪个地方在乐于探险的英国人看来是一无所知的?若论难以企及之地,已有不少观众借由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海挑战者号”的摄影镜头,把马里亚纳海沟35756英尺(约合10898米)深处好好观察了一番。与此同时,宇宙空间已然取代了地球,成了如今各国研究组织之外,私人公司群起逐鹿的新边疆。言下之意是说,难道地球上今天还有什么地方或什么生命状态,其实并没有被外界所真正了解?倘若真以某处以外的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来看,答案其实是肯定的。要不然,为什么英国记者、作家迈克尔·布斯在偶然遭遇全球“幸福指数”排名之后,毫不迟疑地立下宏愿,誓要揭开时至今日依旧罩在北欧五国——丹麦、冰岛、挪威、芬兰、瑞典——头上的那一大块面纱呢?
一直以来,北欧给外界的印象兼有海面下隐没的冰山,高纬度天空里流动的云彩,北极圈附近闪耀的极光,以及……一大团一大团的不明物质。其实更贴合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听着从那里走出来的斯堪的纳维亚小金属,吞下殷红肥润的大西洋鲑鱼,流连于H&M的潮牌快时尚,再照着IKEA产品目录,把自己窝进简约主义混搭风的室内空间,闲时沉浸在斯蒂尔·拉森的罪案小说里。不觉发现,啊!是这般无言却有趣的美妙存在!原来吾之所爱,更在汝之沉默!由此我们涂画心中的北方之境,选择了淡蓝与浅金,还有玫瑰色和雪灰。
其实,与以上相左,迈克尔·布斯的《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是一部戏谑外衣之下主题严肃的北欧漫笔,一部充满热烈好奇的“品尝”“探听”“窥看”“省思”北欧地域人文、历史、社会的新鲜纪录。这么说可能略有夸张,但也是实情:作者似乎把电子显微镜和盖革计数器,连同笔记本电脑和采访录音设备一起装进旅行箱,带上了车。集波洛的智慧、邦德的勇敢,以及托尔金的护佑于一身,我们的这位英国记者就这样踏上了这片历史传奇中的海盗之境——是的,究竟,北欧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们是什么样儿,有什么特异之处?他们怎样看待自己,看待彼此?他们缘何一直拥有很高的幸福感,同时也保持一如既往的神秘?
这种让外界不解的神秘的根源似乎在于,高纬度的寒冷明显抑制了北欧人的表达欲,相比之下,温带国度里的交流显然可以归为聒噪。北欧人不太喜欢闲聊,不过却有一些神秘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拿丹麦人来说,“最常用的就是突然短促地吸一口气,伴之以轻声咕哝,表示同意,类似于‘是的,可是’”。而吹牛则根本不存在,“吹牛违背他们的规矩。翻开字典查一查‘reticent’(寡言少语)这个词,里面并不会画上一个腼腆的芬兰人站在角落里,低头看着自己的脚尖作为图例,但是在现实中,这却是芬兰人的典型形象”。然而,这并不代表北欧人极其无趣,乏味之极,相反,他们既聪明、进取,同时又非常古怪。
丹麦
北欧五国之中最为活跃放松的要数丹麦,工作时长位列全欧洲倒数第二;失业津贴高达失业前工资的90%,可以连续领取两年(与此对应,丹麦也是高税率国家,直接和间接税负总计在58%~72%之间);在这个高信任度的社会里,人们外出时可以放心地把孩子留在咖啡馆外的婴儿车里。在大步推进平等的治世目标下,今天的丹麦几乎是一个无阶层的社会。然而“詹代法则”(简单概括为:不可出头,与他人绝对平等)的余威,既带来丹麦人的团结一致,也迫使人发自内心地因循惯例,不喜欢打破现状。
冰岛
有着雄奇地貌的冰岛在历史上曾经是丹麦的殖民地,有种说法是,冰岛人是身上流淌着凯尔特血统的西挪威人。如今冰岛人口才仅仅30多万,几乎到了“人人都认识彼此”的地步,维京文化让这里“所有人一律平等”,高密度的社会网络令它更像是一个传统社会中的巨型家族,深藏其中的是千丝万缕难以绕开的羁绊。2008年冰岛遭遇的金融危机与经济崩溃与这一社会因素不无关联。危机过后,冰岛开始朝着互联网时代的“绿色数据中心”迈进,与时俱进的同时,今天的冰岛人也依然相信精灵的存在。走出家门,近距离看看壮观的瓦特纳冰川、热力强劲的间歇泉、疾风骤雨般的黄金瀑布,外来者也许就会明了一二。
挪威
挪威自1971年从北海油田开采出第一桶石油开始,40多年间积累的财富使自身得以坐拥世界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2016年中国居于次席)。挪威人如此富庶:有鱼,有石油,还有乳制品专卖店,以致有个笑话是说,瑞典人都是被雇来给挪威人剥香蕉皮的。与财富一起到来还有移民,令人头痛的移民和融合问题不仅左右了挪威政党在政治取向上的明显变化,也在2011年招致了极端的血腥暴力事件。资源型经济模式令挪威也面临着创新的不足和福利的过度使用——挪威人的病假也越请越多。回顾历史,挪威人早已习惯的其实是节约和储藏微薄的食物,以度过漫长的寒冬,习惯了在荒芜贫瘠的山间、冰雪覆盖的牧场和浊浪滔天的海上谋生,这也影响着今天挪威人的生活方式——分散生活,保持与大自然的息息相连,而不是聚居在城镇和乡村。
芬兰
激情、胆魄、冲突、冒险——如果要寻找一种活在边缘、逼近极限的感觉,那就会是在芬兰。芬兰人这种“说到做到”的态度在他们的语言中也有反映:芬兰语没有将来时态。英语或者德语可以说“我要做这件事情或者那件事情”,或者“我本该做了那件事情”,芬兰人说“你怎么能相信这样的人,他们说到将来变来变去?”芬兰人要么不做,要么现在去做,要么就是已经做过。让习惯沉默的芬兰人说出“我爱你”三个字格外之难,相比之下,芬兰丈夫反而会选择诸如修理洗衣机这样的事来向妻子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在北欧五国之内,芬兰人被认为是“超斯堪的纳维亚人”。瑞典人、丹麦人和挪威人按照詹代法则进行自我审查——千万不要吹嘘自己的成就或者财产,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比别人强,等等。芬兰人则把这种谦虚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瑞典
现代、自由、集体主义——外界对斯堪的纳维亚的所有看法,几乎都直接来自对于瑞典的印象,瑞典是北欧面积最大、人口最多(930万)的国家。过去五百多年来,瑞典像太阳,像磁石,间或也许还像黑洞,北欧其他几国对它仰视,受它吸引。它是大哥,是班长,是榜样。近一时期,瑞典的榜样已引起全球决策者和政界的关注。大卫·卡梅隆、弗朗索瓦·奥朗德,巴拉克·奥巴马都曾受到它的吸引,幻想模仿瑞典的混合经济,照搬瑞典共识驱动的政治模式。瑞典正像一只安详的北欧天鹅,似乎每每能够不动声色、不起波澜地达成自己的目标:不论是颁布实施进步的劳动法,在银行业失策之后运筹实现经济复苏,还是在网球场上夺冠,瑞典人一向气定神闲。
作为典型的“高语境”文化社会,北欧诸国的个体具有相同的期待、体验、背景乃至基因,人与人之间语言沟通的需求较少,他们非常了解彼此,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应当如何行为举止。他们“维系着一个社会,这个社会惊人地多元,惊人地自由——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加入任何一个少数派,不管涉及性、政治还是宗教,人们都不会横加干涉。言论自由是100%的:谁也不会因为说了什么话而惹上麻烦。一切都很斯堪的纳维亚”。
北欧人与北欧社会的与众不同,如今被巨细靡遗地呈现在迈克尔·布斯笔下的这本《北欧,冰与火之地的寻真之旅》中。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布斯在书中一道分享了他与北欧的不解之缘:早在十多年前,他便迎娶了丹麦妻子,后又不顾妻子的意见,把全家重新搬回了丹麦;采访过程中,他带着儿子两度拜访远在芬兰小镇罗瓦涅米的圣诞老人;走访哥本哈根、雷克雅未克、奥斯陆、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等地的酒吧、议会大厦、大学办公室、公司和企业机构、媒体编辑部,寻找北欧社会各方人士一路访谈;还有,摒除内心深处的英式保守和羞耻心,在赫尔辛基的芬兰浴室熬过了一场虚脱般的桑拿体验;深入荒野山林、小镇村落,甚至还亲自做起了社会调查,搞清楚为什么瑞典人乘火车不排队,以及测试一下钱包掉落后被送回的可能性。
北欧模式的凝聚力、高度信任和集体主义在西方社会中独树一帜。而高枕无忧的小憩、和平、安定和从容,这种感觉则是北欧人所享有的安全感和生活质量的根本,延伸开来,也是他们幸福感的根本。安全、务实、共识、调和、社会凝聚力——这些虽不是生活的一切,却终究是我们需求层次中的最基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