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藏獒》到《海底隧道》 杨志军为孩子书写正能量

海底隧道

杨志军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海底隧道》:还孩子一个辽阔、丰盈、璀璨的世界

当杨志军变身为一位儿童文学作家,一切都变得如此妥帖。用他自己的话讲:“这就是天性吧,作家应该去写符合他天性的东西。”

2016年,创下百万册发行量的《藏獒》作者杨志军,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儿童文学《海底隧道》。他说,创作的过程轻松又顺畅,酝酿累积的时间却几乎与人生等长——在开创了荒原小说和神秘藏地小说两个属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之后,他又为自己开启了一个新世界。在这个童心未泯的新世界里,杨志军的青海与青岛——两个生命中重要而又熟悉的地方、两段人生,终于得以连接。

面对天真的读者“感觉对了”

“在写的时候,我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青岛的小孩子,他的父母在青海‘挖矿’。”从青海的金银滩、到青岛的胶州湾、海底隧道工程,《海底隧道》中充满了两地的标识性元素,故事就在草原和大海之间跨越式展开。自小生活在青海、后又移居青岛的杨志军一直在寻找一种方式和桥梁,能够把青海和青岛两地生活的经历连接到一起,意想不到的是,他选择了儿童文学,并欣然于“感觉对了”。

杨志军透露,一开始,他也曾想按照成人文学的思路来写,但发现不对。“成人的眼光太复杂,有很多很干净、很天真的东西,你无法强加给他们,但如果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你会发现有些想法很贴切。比如海底隧道,在成人的世界里它可能只是一项工程,但孩子会有更多的理解,神话啊,传说啊,还有他们自己的理想。”

杨志军亦坦言,儿童文学更符合自己的天性。“我本身就是一个天真的人,喜欢用童话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看待生活,用同样的方式跟人打交道,总觉得那样干净而纯粹。所以,这本书写得十分顺手,小说中的时间跨度是几十年,它的长度就是我积累的长度,从青海的童年生活一直延续到青岛的生活。这次的感觉对了。”杨志军认为,作家应该去写符合他天性的东西,“我最佩服的作家就是那种能把作品和做人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的作家,比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作品是什么样,他的人就是什么样,他所写的就是他自己,我认为这样的作家才是真正的作家。这一点我们很难做到,但是儿童文学可以。”

“我想,天真的作家还是应该面对天真的读者。借用苏轼的话,就是‘天真烂漫是我师’。他们的单纯、美好、鲜活、梦想、无邪、童趣、诚实、清醒、好奇、可塑和希冀,也是我所渴求的,如果我有追寻真善美的欲求,就不能忽视那些能够理解我的儿童。我想唤醒他们,同时也渴望他们唤醒我。”

“提纯”属于儿童的“正能量”

据说,杨志军在2016年听说的一件真实小事,才是促使他写一部儿童文学的直接动因。有一所学校重装办公室,叫住校的学生值夜班,监督晚上留宿办公室的装修工人。而有一名学生不仅打开空调供工人取暖,还把沙发让给他们休息,自己则回了宿舍安睡。结果孩子受到来自学校和父母的一致斥责:有没有责任心?丢了东西怎么办?

而在杨志军看来,这个孩子很了不起,“他的人格是健全的,他的心里是干净的,绝不相信装修工人会偷东西。他很善良,也有担当,因为他事前就知道丢了东西自己要承担后果。”令杨志军感到不安的是,成人世界正在用类似的他们以为绝对正确的教育方式,为孩子们制造“陷阱”,磨损他们与生俱来的天真烂漫,以及看待复杂世界的纯净目光。“这件事情触发我来写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的欲望和冲动,因为我觉得,这个社会、这个成人世界所带给儿童世界的负能量实在太多,所以,我想在文学作品中‘提纯’这种属于儿童的‘正能量’。”

《海底隧道》自始至终就是要让孩子以一种最健康的方法来看待这个世界,以此来完善他们的成长。小说里描写了各种人物,孩子的父母、张老师、邮局的姑娘、警察,他们构成了孩子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社会条件。这些人的存在,从孩子的愿望出发,都是友好和善良的。他们在主人公圆圆的人生中,在看似平淡的故事里,一直为孩子编织着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呵护着孩子那被忽视的精神珍宝。杨志军说,身为一个作家也应该去做此种努力。

“若一个孩子在出生后总是面对很不堪的东西,各种谎言,这时,文学作品应给予他们更多真善美的东西。反之,如果这个世界充满了真善美,则应告诉他们更多不堪和丑恶。这对孩子应该会是一种拯救吧。”

“理想主义能抵御一切,一个人在受到灾难后,仍然保有理想,那这个人就赢了。要为孩子们灌注这种信念,让他们无论何时,都可见这个世界的辽阔、丰盈和璀璨。”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