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出版

中俄专家7年研究西夏学终结“硕果”

12月12日,记者自宁夏大学了解到,自2010年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在宁夏大学揭牌起,中俄西夏学学者通力合作,形成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成果,日前刚刚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更彰显了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的丰硕成果。著名西夏学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史金波指出,《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堪称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制作,可以说是西夏学研究的“百科全书”。

西夏遗址在国内,西夏文献在国外

在西夏学的研究方面,一直有一个奇特现象,这就是,西夏的文化遗址在国内,西夏学研究却在国外。曾经的西夏文化,到底遭遇了什么?

1886年,俄国学者波塔宁是第一个来到黑水城的现代人。他在额济纳河考察时,无意间发现了黑水城遗址。波塔宁的到来揭开了一个古国文明的神秘面纱,但也给这里带来了灾难。190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来到黑水城,买通当地王公,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掠夺了西夏文刊本和写本古籍数千种,征用了近百峰骆驼才得以把这些文物运走。这些文献书籍中,仅罕见的书籍就达34种,此外还有汉文、藏文、回鹘文、突厥文、女真文、蒙古文、叙利亚文等书稿(1963年,前苏联出版的《西夏文写本和刊本》一书,公布了科兹洛夫劫走的部分西夏文献目录,计有佛经345种,政治、法律、军事、语文学、医卜、历法等著作60多种,合计405种)。科兹洛夫将这些典籍运回了俄国彼得堡,分别珍藏于俄国科学院亚洲博物馆和俄罗斯博物馆,轰动了全世界。为了进一步研究西夏历史文化,1982-1983年,我国专门组织了联合考古队,正式对黑水城进行抢救性发掘。在这次挖掘中,考古学家们根据黑水城的遗址摸清了城市布局,并发现了大量文书和其他文物。这些文书汇聚了我国的许多民族语言,包括汉文、西夏文、蒙古文、藏文、古阿拉伯文等各种民族文字,反映了这些民族的历史文化。在黑水城遗址,我国发现了最多、最完整的西夏文书资料,如西夏的《天盛改定新律》、《官阶封号表》、《文海》、《番汉合时掌中珠》等。

中俄两国共同关注西夏学术领域

西夏研究是中俄两国共同关注的学术领域,2009年中俄人文合作委员会秘书处将“西夏文化研究”列入两国语言年活动项目。随后,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和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签订协议,成立中俄人文合作交流机制下研究机构——中俄西夏学联合研究所。

2016年12月,大型文献研究著作《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以下简称《释录》),由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等多家单位联合整理编纂,前后历时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所收录的黑水城汉文文献,数量多、种类全,涵盖了中古黑水城地区的经济、历史、文化等方方面面,为研究宋夏金元史、中古社会史、中古佛教史、宋元科技史、古代医药史和丝路贸易史等提供了新材料,具有极高的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释录》一书对其所收录的4000余件文书,逐一进行录文、叙录、校勘和注释。共分9卷,分别为农政文书卷,钱粮文书卷,俸禄与分例文书卷,律令与词讼文书卷,军政与站赤文书卷,票据、契约、卷宗与书信卷,礼仪、儒学与文史卷,医算、历学、符占秘术、堪舆地理及其他卷。

目前,大型文献整理著作《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释录》(14册)一书,在原始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着力文献的解读研究,既是珍贵的文献资料集刊,又是深入的文献研究著作;既充分吸收前人的成果,又补前人研究之不足,其图文之新颖、内容之全面、校勘之精细、注释之详尽,堪称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和标志性成果。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