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四百多年前大文豪莎士比亚在其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百多年后,人们依旧在谈论莎翁及其经典作品。在世界文学大师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上海国际莎士比亚论坛”于9月11-12日在东华大学举行,世界各国重量级莎士比亚学者聚会上海,围绕“莎士比亚与文化变革”这个重要议题,以中国莎士比亚研究的最高成就向大师献礼。论坛与同期举办的上海国际莎士比亚戏剧节交相辉映,向世界展示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和演出最新成果,加快了曹禺等前辈提出的“中国莎学走向世界”的步伐。
本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世界40多个学校的60多名国内外学者与会。会上,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位、前澳新莎士比亚学会主席、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汤姆·比绍普教授,加拿大皇家协会会员、加拿大人文社科委员会成员、卡尔加里大学的苏珊·贝内特教授,美国莎士比亚学会前执委、夏威夷大学的维拉瑞·韦恩教授,韩国莎士比亚学会副会长、顺天乡大学的李贤佑教授分别做了题为“莎士比亚与文化变革”、“莎士比亚2016:最著名的文化品牌?”、“《奥赛罗》的肤色变换”、“韩国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与《仲夏夜之梦》”的主旨发言。奥克兰大学的汤姆·比绍普教授就大会主题展开的论述,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关乎文化变革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莎士比亚创作关注并反映了近代欧洲的文化变革,二是指当代改编演出莎士比亚戏剧通过莎剧中意识形态的冲突审视当代的社会文化问题。夏威夷大学的维拉瑞·韦恩教授则以《奥赛罗》在近25年来的演出中的肤色变换为例,指出莎士比亚时代以及当代生活中存在的种族问题,有效地佐证了比绍普提出的论点。“为什么莎士比亚在逝世400年之后仍然得到如此认可?为什么全世界这么多的地方都如此热衷于庆祝这位剧作家的逝世周年?莎士比亚是否可以界定为一个最著名的全球文化品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苏珊·贝内特教授的观点一抛出就引起现场学者的激烈讨论。
本次会议特别设置了专家研讨及分组讨论环节,40余位国内外知名莎学专家就本次会议议题进行了精彩的探讨。与会学者也就莎士比亚在全球化的意义和后现代内涵、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对现代文学文化建设以及人文教育的意义、莎士比亚经典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接受特征、莎士比亚作品的影视媒体的改编研究和莎士比亚跨时空研究的其他相关话题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河南大学的李伟舫教授等学者不仅指出莎士比亚作品的美学内涵,而且分析莎士比亚批评史上的重大思想斗争;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李伟民教授等专家探讨莎士比亚在不同媒体中的改编,特别是中国改编莎士比亚戏剧的独特视角和中国化手段;浙江大学的郝田虎教授等审视莎士比亚时代的意识形态对于戏剧创作的影响。
东华大学近年来在莎士比亚研究方面开始引领国内莎学并走向国际前沿,获得2个国家社科基金以及省部级项目立项资助,所出版的“中国莎士比亚论丛”已成为中国莎学标志性成果,目前新一系列的莎士比亚研究丛书已编辑成册,将由商务印书馆印刷出版(2016年版)。本次论坛发起人、国际莎士比亚学会执行委员、东华大学莎士比亚研究所所长杨林贵教授认为,莎士比亚以其高超的艺术参与时代文化意义的构建,是他的作品取得成功的奥秘,也是他的作品得以在后世不断传播并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各国传播和研究的历程说明,我们对莎士比亚内涵的理解随着时代文化的需要和变化不断更新。中国学者参与世界莎士比亚研究也是参与世界当代文化意义构建的一个渠道。中国莎士比亚研究必须打破自说自话的做法,加强和国际同行的交流,并在莎学研究界发出了有力的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