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家书》出版:因为私密所以真实

Img465694011

董必武一家人。

“我的爷爷董必武是一个非常有信仰的人。我们收集这些家书,是希望更多地保留关于董老的一手史料,让大家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董老。” 董必武的长孙董绍壬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8月19日,董绍壬带着新书《董必武家书》来到南国书香节。

今年7月,《董必武家书》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共收录了1942-1979年三十多年间,董必武写给妻子、儿女、子侄及同辈的书信共计68封,其中大部分书信都是首次公开。 “这些书信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董必武,有时候他会直言不讳地讲自己身体不好。” 董绍壬说。

三联书店编辑郝建良是《董必武家书》的编辑,他如此向时代周报记者表达自己的编后感:“这些书信都是极其私密的,因此显得非常真实。董必武是晚清秀才,通过这些书信,能看到一个传统文人将入仕救国和共产主义的想法相结合,并始终坚持了下来。”

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五人被合称为“延安五老”,据郝建良透露,三联书店希望能够在未来推出“延安五老”的系列家书集。目前,谢觉哉与董必武的家书集都已出版,“我们希望在明后年完成这个工作,但是其他三老的书信遗失得非常厉害。每人搜集来的只有十几封信,恐怕不能够单纯以书信集的形式推出了”。郝建良不无遗憾。

探寻发霉祖屋

“本次收集的家书内容涉及极广,小到家族中的婚丧嫁娶、生孩子起名、各种琐事生计,以及晚辈的学业指导和谆谆教诲,大到对治国大政方针的思考、指导家人的参与实践等都有覆盖。” 董绍壬在书中序言介绍道。

董老家书背后的收集过程不易。

Img465694012

董必武家书。

1990年,中央文献曾和三联书店联合出版了《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其中收录了董必武的16封家书,董绍壬介绍说,“这是家书收集的底子”。

2014年年底,董绍壬开始书信的收集工作,最先是从董必武的三个直系子女—自己的父亲、姑姑与叔叔三人那里寻求书信,最终只收集到两封。“大部分的书信,都在搬家或者下乡插队的过程里遗失了。”董绍壬很遗憾。随后,他前往爷爷的故乡湖北红安县。

探访过程中,董绍壬和红安县的同辈兄弟拜访了董必武曾经居住过的祖屋。祖屋当时破败不堪,门口一座小池塘带来的湿气,严重侵蚀了这间连灯都没有的房子。“我们摸黑进去,在抵着墙角的旧木柜里,一个抽屉接一个抽屉地找,竟然翻出了爷爷的五六封家书!”“拿起这些泛黄的家书,扑鼻而来的都是一阵霉味儿”,董绍壬回忆,“还好老宣纸的质量不错,保存得还算完整”。

董绍壬同时发动了自己的所有亲戚,最远的亲戚找到了甘肃。最终,各家贡献力量,收集来的书信多达四十多封。接下来的工作是书信的整理。董绍壬将这些书信篇篇归类。“我从小听关于爷爷的故事,听得太多了。可现在读爷爷写给家人的信,依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比如名字,我才知道很多同辈名字的第三个字,都是爷爷派的。”

以微信替代家书

书中的一个细节令人感慨,一些信在落款时会专门注明“本信由董必武口述,某某后辈子侄执笔”。对于家人代笔的家书,董必武会感到信中情感不深。他想通过言传身教,将需要通过家书传达的亲情表达透彻,将对故乡亲人的眷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时代周报:当初收集家书的初衷是什么?

董绍壬:我是湖北省董必武思想研究协会的成员,每过一段时间,协会都会做一些与董必武相关的研究。本来打算做一个《董必武在华北1947-1949》的纪录片,结果2014年10月份前后,三联书店找到我们,希望推出一个“延安五老”家信集的系列,于是我们开始收集书信。今年是董必武诞辰130周年,又是建党95周年,还是长征80周年—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董必武家书》的出版背景。

时代周报:读完这些家书后,你觉得真实的董老是什么样子的?

董绍壬:感触有两点。第一,作为普通人来说,我感到董老是一个非常有信仰的人。第一届共产党代表里,最终建国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人—无论是牺牲、叛变还是其他“走了弯路的”,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只有2位,其中一个就是董必武。第二,作为董老的家人来说,他在书信里常常会问候和关心家人的身体,这样的片段出现得非常频繁,亲情的味道非常浓厚。

爷爷曾给湖北武汉中学题了“朴、诚、勇、毅”的校训,他终身都在践行这四个字。爷爷是清末的秀才,但他练毛笔字都舍不得用宣纸,用报纸就行了。毛笔的笔头断了,就拿松胶粘起来继续用。同时,他也是一个特别热爱学习的人,80岁的时候还在家里的卫生间背俄语,每天练100个字。这些事迹都影响着董家人,也形成了董家的门风。

时代周报:此前有媒体曾总结《董必武家书》,认为谈得最多的还是党政,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董绍壬:这个观点有道理。这毕竟是那个时代的家书,当时的中国还是要讲政治的。涉及子女与晚辈的教育时,董必武会提到应该如何做人行事。而相比入党这样的话,董老提得最多的还是学习。

时代周报:有没有想过把写家书的传统继承下去?

董绍壬: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收集家书越来越困难。在《老一代革命家家书选》里,收录过董老的16封家书,而在这次寻找原件的过程中,16封信里已经有8封找不到原信了。“延安五老”里,除了谢(觉斋)老的家书有一百多封,其他三老的家书更少。将来,家书这种传统不大可能会保留了。

就我自己来说,虽然作为一个家族之间的纽带,很想把自己的家书保留给子孙后代,但可能也会换形式,比如选择在微信里保存一些文字或者图片的记录。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