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

W020160812224510462313

《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牟钟鉴【著】  中华书局   

记者:《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这一书名,本身就隐含着传统与现代、守望与拓新的相互关系。两者之间,您希望自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牟钟鉴:一定是桥梁和渡者。

我写作这本书,是希望能够直面当下的问题,尽量以精练、通俗的语言,将中国文化是什么及其当代价值阐释明白,希望有助于大家、特别是年轻人,走进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当下意义。

这本书是我近些年思考的一个总结,我并不期于系统完美,却可说它们是从我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悟。

记者:从这本书中,我们读到了您对儒学的现代命运和发展前景的关注,对国家文化命运的关注。

牟钟鉴:围绕中国文化的当下价值这一主题,我试图阐明以下一些主要问题:孔子、孟子为中华文明做出了什么贡献,儒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儒学在当代如何进行理论转型,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儒学在今日社会主要应在什么领域发挥作用和发挥何种作用,儒学怎样推动中西文化汇通和新型国际关系建设,等等。

总之,这些年,或者说我的一辈子,都是在努力用时代精神激活儒学的恒在价值,以实现明体达用的目标。

记者:本书论说的重点在于中华传统美德的阐扬,而当下的道德滑坡确让大家心急如焚。

牟钟鉴:重建儒家道德或是救世良方。因为作为社会德教的儒家,具有广泛性、穿透性和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儒者,只要他愿意践行“五常八德”,而不必到某一团体去申请登记,取得身份认可。性格温和的儒家所提倡的温和主义,会使各种信仰都温和起来,这样,各种信仰就能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互相包容,和谐共生,相得益彰。

记者:重建儒家社会德教需从哪些方面入手?

牟钟鉴:最要紧的是,儒学自身需要创新。儒学必须有新的理论形态,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较好地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持续不退的国学热,说明社会需要儒学,但儒学不能僵化,需要更新。学者要在新的时代精神照耀下,从理论的层面上,多角度地阐释儒家社会德教的真理性、普遍性和现代性。

记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时儒者往往是一方乡里的道德典范,今天我们重建儒家社会德教,该如何树立道德榜样?

牟钟鉴:儒家强调“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与政府推行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重的方略是契合的。推行公民道德建设,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反腐倡廉,有效清除贪污腐败,建设廉洁奉公、勤政务实的官德,为社会树立良好的榜样。

社会需要民间的道德楷模,更需要官场的道德示范。如果官员只会在公众场所谈论道德,却在背地里假公济私、巧取豪夺,不仅其言行毫无公信力,还会败坏道德的声誉,出现更多的假人假言假事,使得社会道德继续滑坡。

官员掌握着权力,尤其高官掌握着巨大的权力,因此要接受严格的监督,取消一切特权,防止权力的滥用。而制度建设的深层目标是在官员中培植廉耻之心,不仅敬畏法律,而且羞于贪渎。《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要将廉耻提到立国之本的高度。

记者:有观点认为,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儒家那一套只适合农耕经济,不适用了。

牟钟鉴:时代确实不同了。

古代家族社会依赖农耕经济,它是儒家德教的社会基础。现代社会不依托于家族体系和家庭农耕,而以发达的工商市场经济为支撑,它是当代儒家德教赖以生存的新的物质基础,而儒商恰恰是将德教与当代市场经济接通的载体。

儒商有三大特征:一是以义取利,诚信为本;二是以企为家,内部和谐;三是取之社会,用于社会。儒商自古就存在,而以近代为繁盛,如晋商、徽商,以及现代中国港台、东南亚华商,皆有儒商可观业绩。大陆儒商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呈现稳步发展的趋势。

儒商队伍的壮大,儒商文化的传播,能够有效消解市场经济带来的功利第一、人为物役的负面效应;同时又能以企业为后盾,推动道德文化的发展,用事实证明市场经济同时也可以是道德经济,义与利可以统一。唯利是图、损人利己不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企业有信用,才能长久生存和发展。

记者:通读您的书,让人感受到,作为两千多年中华思想文化主导与底色的儒学,在经历了近百年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和某段时间中国主流社会排斥、批判、乃至横扫的严冬之后,依然不“死”,依然蓬勃。

牟钟鉴: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如今虽还不能说是芳菲满园,却也不再是“花果飘零”,而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当然,仍然有些深受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熏染的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文化复古”现象,仍沿用“批孔”的思维模式予以抨击。殊不知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经历扬弃之后的一次螺旋式升华,是事物发展否定之否定客观辩证运动的表现;而民族文化在新形势下的复兴,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

我们正在经历着中华文化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又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这一变革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深刻性尚有待人们认真反思与觉解,更需要学界从学术理论的高度予以研讨和阐释,使更多的国人尽快脱出文化自卑的心理,实现文化自信和自觉。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