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文书的地方,就有它的身影

上个月,吉尼斯世界纪录机构宣布,《新华字典》获“最受欢迎的字典”和“最畅销的书(定期修订)”两项吉尼斯世界纪录。自1953年第一版问世至去年7月,《新华字典》全球发行量共达5.67亿本。

还记得你看的第一本《新华字典》是哪一版吗?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本“中国人启蒙读物”背后的故事。

它,是很多中国人的启蒙读物

优秀的工具书是助人迈向阅读的基石。尤其在好书匮乏的特殊年代,字典更是成了许多人的启蒙读物。

1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规范汉语的使用和消除文盲,1953年,中国出版了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新华字典》。“新华”有着“新中国”的意思,在当时是一个使用很广的名字。

2

中国人学习语文的时候几乎都用过这本和手一样大的工具书。那个时候的《新华字典》里有很多插图,方便识字不多的人理解其中的内容。在其出版后的60多年里,先后经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多次修订,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影响深远。

它,凝聚着众多学者的心血

发行量超过五亿册的《新华字典》,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但是,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编写者是谁。因为这本字典初版时,只署名为“新华辞书社编”,此外,找不到任何编者的姓名。

3

其实,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之心、忧患意识、文化担当从一开始就注入了《新华字典》的编纂工作中。从1950年新华辞书社成立至1953年《新华字典》正式出版,魏建功、吕叔湘、叶圣陶等众多大家学者投身编写,为小字典做出大文章。

4

△第一排从左至右:叶圣陶、魏建功、邵荃麟、金克木;第二排从左至右:丁声树、王力、陈原、吕叔湘

《新华字典》第一版出版前,原稿在经历了六次审读后,才开始终审。负责这部字典稿终审的是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的著名编辑、学者、文学家叶圣陶先生。

《新华字典》共60万字。从1953年4月中旬到7月下旬,叶先生的审读工作历时3个半月。以出版总署副署长的身份,亲自做《新华字典》的终审工作,这在中国辞书史上也应该是唯一的。

5

每次修订,都需要反复推敲

一本名为《品牌之道:商务印书馆》的书披露,1971年的版本在修订时,第一稿中删去了有封建色彩的“陛下”、“太监”等词。周恩来总理看到送审稿时表示,认为这些词不该被删去。“不能认为‘陛下’等都不能进字典。字典是工具书,有它的特点……要从群众的需求出发,不能主观,有些知识还是需要的;人民要了解历史,历史上的一些事物应该介绍的,不要回避。”

6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时字典收录了8000多个汉字,而到了第十一版,收录汉字的数量增加到了13000个。字的释义也在跟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扩展,第十一版就对“拜”增加了“拜拜”、“啫”增加了“啫喱”的词头。

此外,一些网络用语的释义也逐渐被吸纳进来。第十一版中出现了“晒”、“奴”和“门”等字在网络上的用法。比如“晒”的解释是“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例如“晒工资”;“奴”的解释是“为了支付贷款等而不得不拼命工作的人”,例如“房奴”;“门”的解释是“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例如“学历门”。

7

为了准确解释一些新出现的事物,编辑需要做很多调研。1998年修订本新增加的字头中,有一个“焗”字。当时百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因此为头发做焗油成了一种时尚。可是怎么解释这个字,当时的编辑没有把握。编辑先后两次到理发店去请教,还亲自体验了两次焗油,才算把这事儿弄清楚。在现在字典的254页,“焗油”是这样定义的:“一种染发、养发、护法方法。在头发上抹油后,用特制机具蒸汽加热,待冷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中,中国的环保力度不断加大,动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有读者建议,在关于动物的词条中有所体现。因此,在之后的修订中,一些动物名称比如“狍”在用字解释中,“肉可以吃,毛皮可做褥、垫或制革”这样的字眼被删去了,增加了这些动物作为“国家保护动物”的说法。

8

每一个读者,也都是编纂者

由于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如今字典中的图片已经很少了,但是还有几张保留着,其中包括“莲”字头下面一个莲藕的图片。

这个词条的修订源于一封来自江西的读者来信。写信的人说,“本人认为在莲藕的一个环节上不会长出三根茎,正常的最多只能长两根茎:一根是长叶的茎,一根是长果实的茎……白莲是我们家乡最主要的农副产品。经过自己十来年的实地观察,还问过许多前辈种莲老人,从未有人发现如字典中所画插图那样的莲。”修订者查了大量资料,还进行了实地考察,最终对字典中的图片做了更正。

9

△“莲”字在《新华字典》不同的版本中,解释略有微调,同时,所配的图也多次改变。

还曾经有过读者来信,表示“鹅”最初的定义“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是有问题的。他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雌雄,曾经查阅了《新华字典》,于是把“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了,但是发现鹅的腹中有卵,于是特地写信到商务印书馆。

后来编辑们讨论后,把那句话改成了“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

小小的字典,曾经是他们可望不可及的梦

然而,就是这样一本小小的字典,却成了一些偏远贫困地区孩子可望而不可及的梦。

一位从小生活在贵州山区小县城里的读者,小学二年级时,从一位家境富裕的同学那里第一次看到了《新华字典》为多看几眼,她为同学做了7个漂亮的毽子作为交换,借字典回家看了7个晚上。这7个夜晚,小学毕业的父亲几乎没有睡觉,在油灯下,将600多页的字典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终于让自己的女儿也有了一本《新华字典》。

几年前,央视记者在广西采访时也发现,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缺乏字典的现象并非个例。

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统计,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的600多万名学生中,缺字典的学生达到340多万名。当地很多家长反映,他们一年的收入大约1000多元,能用在孩子一年学习上的花费是70元到100 元,对他们来说,16元一本的字典太奢侈了。”所以,许多小学生使用的是5元一本的盗版《新华字典》。这种字典错讹甚多,印装粗劣,对孩子的戕害是无形却巨大的。

10

令人欣慰的是,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下,有关政府部门积极行动,社会各界汇聚大爱,2011年全国两会委员代表提案将《新华字典》纳入“两免一补”政策,2012年10月,《新华字典》被纳入国家免费提供教科书范畴。一本正版《新华字典》,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得以叩响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的世界,展开属于他们的阅读旅程。

11

字典,对他们的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在2013年和青年座谈时讲过他在农村插队的经历。“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莫言也和《新华字典》有着不解之缘。他早年在村子里生活的时候书非常少,一个村子里有几本书他都了如指掌。为了看书他想尽一切办法,拿着自己仅有的几本书去跟人家交换,人家不感兴趣就帮人家推磨、割麦子,换来阅读人家藏书的权利。后来附近十几个村庄的书都看完了。“最后实在没书看了,就看《新华字典》,看得实在太熟悉了,甚至都能记得很多字在哪一页”。

主持人白岩松曾说,“很多人问过我,到现在的生命历程中,哪本书或哪个人对你影响最大?我的标准答案,书是《新华字典》,人就是我妈。没有我妈,没我;没有《新华字典》,我走不进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化,它的博大精深,让我从文化的意义上开始一步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