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日,一方年轻人的栖息地
2015年6月,三联生活书店一个新的图书品牌上线,迅速引发了年轻读者的关注,第一辑《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众筹破12万,半年4次加印,诸多书业名家推荐。这个品牌就是“独立日”,全国首个专注独居生活的文化品牌。和三联固有的文化传统一致,“独立日”提倡个人、独立、有品质的生活理念。“独立日”策划人邝芮在开篇语中说:当你真正想遵循内心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往往只能独自一个人去做。用年轻人时髦的话来说,生活不是租来的,“独立日”就是即便吃泡面,也要给自己整两菜。
继魏小河《独立日:用一间书房抵抗全世界》推出半年之后,独立日第二辑《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由独立影评人木卫二执笔,书写十年来他所提倡的观影生活。沙发影院、精选影评、公益影厅、主题电影清单,木卫二试图为读者介绍一种全新的观影生活,建立一方属于自己的观影领域。本书由贾樟柯导演作序,在序言中,贾导对木卫二十年来的坚持和这本书都非常支持:“正如独立电影是对僵化的创作机制、流水线生产以及僵化题材的一种反叛;独立影评也是对这种摧枯拉朽的现代营销的抗争。只有独立之日,你才会发现电影原来还有这么多种可能。”
“独立日”系列
木卫二,一个极富争议的影评人
木卫二是一颗天上的星体,同时也是一个爱看电影的人。他活跃于网络时代,在豆瓣上知名度颇高,但他的影评却极具争议。2012年,在豆瓣某评选活动中,他当选为“豆瓣我最欣赏的影评人”第二名,却同时也是“豆瓣我最讨厌的影评人”第一名。他的文笔犀利麻辣,对很多片子的批评不留情面,显得不近人情。在全民观影的当下中国,各种片子都有一定的市场,木卫二的直白影评自然容易招来非议。
对于这样的声音,木卫二表示,其实他的影评写作,很大程度受到了媒体专栏的制约。作为专栏作家,媒体向他约的稿子都是跟着院线“大片”走,大家在看什么,他就需要写什么,至于你是褒贬,这倒是次要的。这样的题材限定了木卫二对电影的评价,你很难想象一个用电影标准去衡量粉丝电影的影评人,能说出什么中听的话来。对此,木卫二有些无奈,真正好的电影都被忽视了,不被看到。
我们虽然身处电影票房的黄金时代,但往往只看到了电影的一种可能,藏在冰山底下的宝藏,需要我们去发现。木卫二也希望能通过《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为读者和影迷介绍电影的更多可能,像一个导游,带领读者发现电影的多重魅力,让自己的生命体验得到拓展。这也是他将书名取为“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的原因。
一本书,为你建造一间沙发影院
木卫二说,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电影院”。它可能是一面墙,一张沙发,一台投影仪,从商场搬回来的家庭影院组合音响,再不然就是有着高清显示屏的一台电脑。它们的软硬件不尽相同,却可以让你在某个下午或深夜,身心投入,自我放松,享受一部好电影的亲密私会。
本书第一部分收录了12间由读者投稿的温馨“沙发影院”,虽风格各异,但都保有舒适与安静。有的“影院”拥有超大的投影,有的则是一方显示屏,有的甚至以天空为背景在星夜的天台观影,这些“私人影院”体现了读者的生活态度,也是“独立日”所提倡的生活方式。
在影评部分,可以看出本书出版的诚意。虽然木卫二的多数影评能够见诸报端,但经过精心选编,增加多篇影评都是重新创作的影评后,显得更有趣味。有些影评加入了更多的木卫二的生活与情感,这在以前他的专栏中是看不到的,因为这“不像影评“,媒体也不需要。本书被称为木卫二的“初心之作”,除了所选影片都是作者欣赏与认可的外,更重要他回归了自己的写作,在影评里,你可以看到一个不同于麻辣影评人的木卫二,一个更加可爱的普通80后。他说:《远方》的弥足珍贵,更多体现于它与我个人生命经验的交会。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小城市和大城市,我像许多人那样,一步步往城市的中心旋涡走,经常思考着去与留,也一点点被城市改变。当年初看,我为表弟寄人篱下的委屈触动不已;如今再看,我对大叔的冷漠和迷茫深感哀伤。他在机场的鬼祟,伤人后的彻夜不眠,再到抽着劣质烟的神情,更加印证了表弟反驳他的那句话:“这个地方(城市)改变了你。”
除了可以每天读一篇影评看一部电影,书中还收录了一些电影放映的公共资源,例如很多大学生喜欢的电影资料馆、集公益与文化推广于一身的法国文化中心、历史悠久的光点台北等,如果你想约上三五个朋友去看非院线影片,这些地方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新书的最后部分还附加了10份悉心整理的“好片推荐”,以满足广大影迷对不同类别的电影的观影渴求,读者可以循着木卫二这10份电影清单,得到一些意外收获,为生活增加亮光。
独立日系列从策划人到作者都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用一次理想主义者的实践去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正如电影是光影的艺术,在这些年轻人的眼里,读书、观影不再是获知、功利与社交,而是生活的一部分,只因为喜欢。独立之日,你会发现生活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