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许多专业期刊、学术期刊对繁荣学术,促进行业交流,培养专业人才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时至今日,新需求、新媒体和新技术已经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巨大冲击,同时国际出版集团凭借其集约化、专业化运作,国际市场开拓等手段,纷纷同国内一些高质量的品牌期刊签约,进行合作办刊,使得专业期刊、学术期刊的生态环境、体制机制、管理与运行方式、编辑人才培养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改革迎接挑战,是摆在出版企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对内 书刊互动日渐频繁
社办期刊从本质上而言,可谓是两种不同媒体形态的杂交,同时也是出版资源最优配置的产物。它的出现和不断发展,使许多同仁意识到,出版物最终呈现的是图书、期刊还是其他形态,这都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构成这些产品的要素是否得到了最优化组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许多出版企业不再囿于图书与期刊的分立,而开始尝试书刊之间的互动,这种现象在许多专业和学术期刊中开始变得常见。
2014年,人民美术出版社期刊《美术向导》全新登场。可以看出,新版《美术向导》希冀将杂志内容扩展到与艺术有关的、更广泛的空间,基于“美术”,而不囿于美术,更注重思想文化,将美术和图像的文化生态显性化、历史化。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特别联系了《美术向导》编辑部副主任王铁英了解该期刊的发展规划。她谈到,2015年会推出几个专栏:“读画”,简述怎样赏析绘画,解读画作背后的历史与社会;“现场”,介绍国外大展特别是与中国有关的大展;“考古与艺术史”,关注考古新发现对艺术史研究的推动。
值得一提是,2014年《美术向导》改版后,许多刊发的文章,收到的读者反响很是热烈,因此他们决定结集出版“美术向导文丛”,预计在6月底出版,“初步实现书刊互动”。据王铁英介绍,“美术向导文丛”第一辑包括:《我们能摸准艺术的脉搏吗?》,是尹吉男、李军、西川对艺术的思考;《今天,用什么做艺术?》,有徐冰、刘小东、隋建国、展望、苏新平、朝戈、刘庆和等当代艺术家讲述自己的艺术心路和创作笔记;《李桦日记1944》,则是著名版画家李桦在1944年长沙会战期间的日记首次发表。
无独有偶,记者在和中华书局《文史知识》编辑部主任刘淑丽交流时,她也透露2015年的规划中,书刊互动将成为一个重点。她说,“我们正在重新组合34年的《文史知识》资源,贴近大众,抓住当前国学热和传统文化被看好的时机,出版一些系列图书。内容可以设计为百科知识,也可以是一个专题内容”。比如,即将在下半年启动的《文史知识》版的中国通史就值得期待,它将著名专家在《文史知识》中撰写的历史类文章重新组合,分成几卷,按照年代选编推出。
为了更好地实现书刊互动,“《文史知识》从选题之初就考虑到将来的图书选题,因此有些受欢迎的名家大家的文章,我们会组成系列,在刊物上陆续刊登,刊完后,相关内容的图书也就可以出版了。因此,在组稿的同时,我们还和作者签署了图书合同,以免资源的流失。像叶嘉莹的《迦陵讲赋》、王邦维的《大唐西域记》系列文章,就是如此”。此外,即将出版的如徐公持的《东汉文坛点将录》、陶文鹏的《宋诗精华品读》,都是在刊物连载的系列文章,学术水平或艺术成就均属上乘。
向外 内容更具国际视野
如果说书刊互动,是出版企业充分挖掘前者读者市场的对内表现。那么,众多专业期刊、学术期刊的国际化趋势则是其外向发展的代表模式。其中,刊群化是国际化的必然前提。一方面,国内好的学术期刊难以国际化的原因,在于其基本处在各自办刊、单打独斗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期刊多居大的出版集团旗下,并有相当规模的刊群,利于文化取长补短促进发展。
以科学出版社为例,其建社60年来,形成了由270种期刊组成的覆盖27个省市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期刊集群,并在国际化进程上展开布局。该社的期刊业务划分为三大板块,包括以北京中科期刊出版有限公司和北京科爱森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科技期刊集群出版与服务,以《中国科学》杂志社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及《国家科学评论》等高端学术期刊出版,以《科学世界》杂志社为代表的《科学世界》等大众科普期刊出版。其中科爱公司,是科学出版社与爱思唯尔注册成立的一家合资公司,它原以图书业务为主,但在2013年转型后则主要致力于为中国的英文版科技期刊提供编辑出版服务,为科技期刊和科研机构提供评价与信息分析等相关业务,以搭建中国科技期刊“走出去”发展平台。
又如清华大学出版社,也是在初步实现刊群化的基础上走向国际化的。该社期刊中心相关负责人张昕介绍说,其出版的《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版)》、《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建筑模拟》(Building Simulation)、《网络科学》、(Networking Science)、《先进陶瓷》(Journal of Advanced Ceramics)、《摩擦学》(Friction)都属于是英文期刊。《纳米研究》和《建筑模拟》的影响因子更是名列前茅。学报自科英文版采取专业化的办刊路线,目前转为发表信息类稿件的专业期刊。《建筑模拟》、《先进陶瓷》、《摩擦学》与清华大学有关院系或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创办,探索了“学术期刊+学科建设”的办刊模式。而且,清华社还与施普林格、爱思维尔以及IEEE(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等合作,利用他们的平台发布期刊,加速了国际化。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第一期开始,浙江大学出版社的《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在印刷版及网站对刊发的每篇国内外文章都加了约200字的中文概要,其主要内容包括中文题目、研究目的、创新方法、研究手段、重要结论以及关键词组等。同时,还努力向国内外相关数据库推广英文期刊加载双语文摘利在导读、功在传播的理念。
与以往国内期刊全球化、“走出去”大多采用全英文的编辑方式不同,《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以在英文期刊中加入中文概要的模式,非常有效地增加第二语言的可读性与传播度。此外,编辑部还对每篇文章的中文概要设置了点击记录,通过点击量可以看到这种做法颇值得借鉴。
另一个显著趋势是,国外出版集团围绕期刊建立许多平台和通道的做法,也影响到国内出版企业的期刊建设思路。施普林格拥有SpringerLink,其是全球科技出版市场最受欢迎的电子出版物平台之一:泰勒-弗朗西斯专门设置了针对开放获取模式的Marketing Executive-Open Access、Marketing Coordinator 0pen Access。约翰·威利通过Wiley Online Library在线出版平台,为用户提供科学、技术、医药和学术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1500多种期刊、400多万篇文章、9000多种在线图书,还有许多参考工具书和数据库。由此可见,国际上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及网络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许多期刊都同时出版纸质版和电子版,一些国际出版集团的新刊都采取只出版电子版,不出版纸质版的策略。期刊电子版通过电子商务收费,定价比纸质版低10%。专职编辑通过网络传递稿件,销售人员也通过网络接受订单、联系客户。由于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和快捷,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相较于此,国内的出版企业仍需要在专业期刊、学术期刊的国际化上展开相关的渠道探索,为产品的输出搭建适合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