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与互联网融合加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由此,“互联网+”这个最早由易观国际于2012年底提出的概念,迅速成为今年以来热度最高的关键词之一。

相比“互联网”,“互联网+”这一概念对于现代企业来说还显得有些陌生。有别于“互联网”,“互联网+”的重心在于“+”,但究竟要“+”什么,则是对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的升级版思考。具体到图书行业,当“互联网+书业”,从内容提供者、内容发行者到内容阅读者的整个产业链应当以怎样的姿态来迎接新经济生态,并将其与传统出版生态融合,产生新的竞争力成为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次由新华书店总店信息中心旗下的新华智库推出的《图书零售业书业与互联网融合分析报告》,正是新华智库基于“互联网+”这一大背景,结合当前图书零售业的行业现状,对“互联网+图书零售业”这一新经济生态的发展前景所作的宏观的梳理和分析。新华智库希望能够从电商进入书业的发展历程中寻找出“互联网+书业”融合发展的结合点。早在本世纪初,伴随着全球电子商务领域在平台搭建、技术支持、物流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完善,“电商”这一概念已悄悄渗入中国书业的发展中。就像所有新事物一样,电商参与到图书零售市场的过程,是一个经历了观望、对抗、包容与融合的递进过程。回顾“电商”进军图书零售业的历史,可以将整个过程概括为三个时期:萌芽期、市场培育期和爆发期。

1998年到2000年这三年时间,两家图书网购平台———当当和卓越先后上线,一时风光无两,备受瞩目。彼时,无论是出版社还是消费者对电商都还处于观望状态,保持着谨小慎微的态度。出版社方面,出版社与电商在分账方式与结款周期、库存与物流管理等方面尚在磨合阶段;消费者方面,网上消费并未深入人心,国人整体也没有网购的消费习惯。

即使是这样,当当、卓越的出现也足以让实体书店敲响警钟。不过,这一时期,除了电商本身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之外,国人消费方式的转变、物流仓储产业链的构建等问题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电商参与到图书市场竞争中去。因而处于这一阶段的电商们还未有撼动实体书店地位的客观条件与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继当当、卓越之后,中国图书网等多家电商相继进入图书零售市场,正式拉开了电商企业进军图书零售业、群雄争霸的大幕。

2000年到2009年,电商发展进入市场培育期。这十年期间,对于消费者,是其网购习惯的养成期,对于图书电商平台,是其在资本市场经历动荡、多产品线发展的阶段,而对于实体书店,这一时期无疑是生存危机的潜伏期。

2009年到2014年,电子商务发展进入爆发期,电商的狂欢时代来临,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各大电商品牌相继上市,“双十一”等不同节点的促销活动一次又一次刷新了线上交易纪录。对比之下,实体书店的生存状况却令人堪忧。电商的出现迫使他们创新经营模式,提高服务体验。

2015年,“互联网+”这一概念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就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对书业来说,“互联网+”时代的作者、读者、出版者、发行者的概念将被重新定义。传统出版将被颠覆。作者写出文章,通过平台连载和发布自己的作品,读者通过购买来阅读,完成整个行为。在这个流程中,平台既扮演了出版者的角色,也承担了发行方的工作。这种颠覆式出版无疑体现了互联网时代开放和共享的精神。尽管就现阶段而言,这种颠覆式出版是在违背出版制度,但从长远看,这可能会成为一种趋势。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融合,自2013年起O2O的概念在书业被提起以来,这种打通线上线下渠道的电子商务模式,无疑能够在书业和互联网之间搭建加速融合的桥梁。它符合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与支付需求,也符合“互联网+”时代以信息技术融合产业各业态的特点。

必须看到的是,书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已是大势所趋,并且这种融合将不仅限于传统的图书音像的出版与发行业务,还将扩展到金融、物联网等行业,以及更广的、待探索的领域。书业企业需要在传统书业的视野之外,放低姿态,寻找智囊,才能让企业不会在这场“互联网+”的大潮中被拍打在海滩,而是能乘风破浪,踏浪而行,迎上发展的大潮。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