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虽在7个月前闭幕,但曲终人不散,后世博效应正在进一步发酵。世博地域未来将是怎样的新面貌?6月25日,沪上近30名文化艺术和经济学界的专家聚首西郊宾馆,深入研讨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
最佳选项:
建设世界级文化艺术港
研讨会上,与会各路专家学者就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性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思想碰撞,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为后世博地域的美好明天和建设蓝图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真知灼见。
会议主持人、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所长王德培主题发言用PPT阐述了他的思路。他认为,对做好世博地域后续利用这篇大文章的必要性,全社会已形成共识,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定位上却有陷入传统思维定式、缺乏创新理念之虞。若按传统思路将此区域打造成所谓的顶级商贸区、休闲娱乐区,则将与大虹桥商务区、邻近的浦东迪斯尼乐园等产生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后世博地域很可能沦为一锅毫无创意、缺乏引领性、重复堆砌的“大杂烩”。
为此,王德培提出,从经济角度来说,文化将从第二性逐步转向第一性,体验经济把人本作为生产力,可望引领未来社会创新驱动力,实现转型发展的现实突破口,文化产业也将成为本世纪最具引领作用的生产力。文化艺术产业是21世纪真正具有世界级引领能力的产业,建设世界级文化艺术港是后世博地域规划与发展的最佳选项。世博会的后续开发与利用正点中上海南部经济的要穴,打造世博文化艺术港正是顺势而为,在后世博地域打造的文化艺术港必须是世界级、综合性、超大规模、创新性、中西融合、独一无二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港的成功打造,是对上海市政府后世博总体规划战略中建设城市公共活动中心规划设想的有效诠释和落实,利用文化艺术产业和设施特有的集聚效应,吸引全世界文化名人、艺术家、经营商等汇聚于此,建立起中国独有的国家级、世界级文化艺术支撑体系。
他还建议,在世博区域打造的世界级文化艺术港应包括: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世界原住民文化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世界奢侈品牌文化展示中心、世界“水”博物馆、太空馆、科幻未来馆、常年演出剧场群、世界级文化艺术交易平台和专业会展中心等创新布局,初步实现文化艺术产业链的基本整合。
具体构架:
政府主导 企业主体 市场运作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来兴在发言中提出,后世博强化了我们对文化价值的追求,而后世博地块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是钻石中的巨钻。打造世博文化艺术港,引领世界文化100年,这样一个大思路、大手笔,要本着高起点、高水平建设目标,其中引进的文化产业要获得有效配置权、定价权、参与权与文化软实力,代表中华传统文明最具特色的创意、创造、创新成果。希望建成10来个10万-20万平方米建筑体量的大项目,形成世界级的大集聚,才能形成大气候。
蔡来兴说,这样一个大规划、大战略,必须走出一条投资、建设、管理、运营的新路。必须以政府为主导,在供地、规划、建设等方面予以政策导向。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有一个或几个大企业牵头,统筹整合,集结有效的各种社会资源、资本、人才来共襄盛举。除此之外,还必须进行市场化运作,以真正达到每年到访上海的游客2000万人次,旅游收入新增上千亿元的目标。
一些专家认为,外国人到上海除了外滩、城隍庙等旅游景点之外,田子坊、8号桥、M50、1933老场坊、2577创意大院等文化创意园区也已成为必到之处,海派文化艺术的世界级影响可见一斑。但也存在着现有文化艺术产业分布较散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的缺憾,如果能将世博区域发展成为集艺术、演出、展览、体验等多业态为一身的世界级城市文化艺术港,必将从本质上对上海文化艺术产业产生巨大的扩容与整合效应,震撼世界。
观点交锋:
“热文化”中应有“冷思考”
各路专家围绕本次会议主旨还展开了头脑风暴,见仁见智畅说一家之言。市政协常委、文艺评论家毛时安认为,时下一些地方不是真正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而是搞文化“大跃进”。不少县级城市也纷纷建设大剧院,要知道像上海大剧院这样的艺术设施一年的维持运营成本就要5000万元,世博建筑都搞文化场馆行不行?有没有这样的经营团队与理念?热文化要有冷思考,要注意规避数量庞大、质量低下、形式辉煌、内容贫乏的现象,发展文化艺术也要讲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不能搞成文化艺术的虚假繁荣。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东方出版中心党委书记、总经理祝君波也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搞纯粹的文化集聚区世界上迄今没有成功的案例。而真正成功的艺术区、文化设施都散落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上海不适合效仿华盛顿、阿联酋,因为华盛顿是美国政治中心、阿联酋的高楼终究建筑在沙漠之上。上海应借鉴纽约,把工业区建成苏荷区,并具备开放的、包容的、多元的、创新的文化心态。万国建筑博览曾经是上海的骄傲,但今天不能再搞,不能太注重外观建设而忽略了原创的、地方文化特质的人文内涵。
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说,世博地域的后续利用要用非开发理念去引导,世博会的成功是举国之力的成就,后世博地域发展不可能再有这样的机缘。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上海能不能再出巴金、汪道涵、陈逸飞这样的大师级文化艺术人物。文化是人类对时空的经济算法,旅游来自于朝圣心理。这样规模的地块,人气从哪里来?消费能力有多大?增长率有多少?因此,应从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来看文化设施的物业标准建设,要用软策划把人气凝聚起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研讨会上,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教授、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左学金、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上海作协副主席陈村、上海图书馆馆长吴建中、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等各自提出了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