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 还不能形成产业化
党的十七大对文化产业大繁荣,大发展作了部署,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做了一些具体安排。今年人代会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精神也是一直贯穿下来的:如继续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有关产业政策,培育骨干企业等。
文化实际是一个民生问题。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事实上非常薄弱、非常不健全、非常不充分,8亿农民的文化消费问题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从文化产业上说,实际上是刚刚起步,十六大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十七大全面部署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实际是在一个起步的阶段。起步阶段尤其需要政府的推动,在政策和资金两个方面进行推动。
我国目前在文化产业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小,与其他行业相比,投入的增长率也相对较低。文化产业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投入上的增长率应该相对较高。我国在文化投入上本来就比较低,增长率又低,在整个国民经济的预算里绝对数就更低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大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投入。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国家投入。
中国的出版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资本积累并不雄厚,国际经营能力并不强,如果把发展文化产业放到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规划中安排,就要问投入和产出在哪里。如果产出没有效益,只是为增加国家的国际影响力做出了贡献,企业也难以支撑,那么所做的贡献就应该由国家买单,国家就应给予更多的支持。所以对于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是后发产业,目前还处于产业的雏形阶段,无论是规模、结构还是产能都构不成产业化。所以,希望政府对文化产业投入加大力度,使之作为一个后发产业能够尽快进入到现代产业的发展平台中。
虽然文化产业的投入需要加大,但我认为需要长期的投入,短期的大规模投入不一定符合产业发展规律。
加快出版 “走出去”、“走下去”的步伐
今年我没有做提案,在小组发言中重点谈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出版“走出去”、“走下去”的问题。
出版“走出去”现在并没一个全面的规划。要建立国际一流的出版传媒企业,对“国际一流”也缺乏研究和标准;“走出去”还主要是版权走出去,比较被动。产品“走出去”有一定的效果,但市场有一定的局限性。实体“走出去”并进入国际的主流市场,才最能够推动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但国家还没有具体的扶持实体“走出去”政策的,目前还都是企业的自主行为。
加快“走出去”的步伐,还要加快培育和打造国际一流出版传媒企业,只有一流的企业才能有投资能力和与国际竞争的能力。这种建设一方面通过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资,实现低成本扩张;第二条路是进行国有企业的资源和资本的重组,通过这个办法可能能在不长的时间里尽快“走出去”。
“走下去”实际是拉动内需,保民生。文化民生也是重要的民生。拥有8亿农民的农村市场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开发的出版发行市场。过去发行网络还能到乡镇、供销社,现在乡镇和供销社也不卖书了,都做农资了。因此要对农村的出版发行行业进行规划,加大农村图书发行网点建设的力度,提高“三农”出版物的创新水平。
通过市场和农家书屋工程这样的公共文化体系的双重力量才能解决广大农民看书、看报难的问题。市场是最好的发动机和拉动力,市场能够贴近读者,拉动消费。应该有相应的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来推进农村图书发行市场的建设。的确,在制定有关政策和资金问题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但要解决,不能绕过去。不能绕过8亿农民的农村图书发行市场,不尽快建立农村图书发行市场就会错失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