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凯雄简介: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编审。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历任经济日报社副刊部副主任,经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副社长。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著有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专著、论文,发表出版研究论文若干。
3月25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在天涯社区和新浪博客上同时推出了“2009首届‘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作为一个传统出版社,为什么要牵头主办网络文学大赛?日前《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
《中国新闻出版报》:人民文学出版社触“网”征集作品,以传统金字招牌押宝网络文学,是大跃进还是大退步?为什么本次大赛以“商小说”为约定?
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此次之所以选择在网络平台上大规模推出“商小说”原创文学大赛,这与我们长期以来所秉持的出版理念其实是一以贯之的,那就是“挺拔主业、调整结构、丰富品种”。我们的“主业”毫无疑问就是以文学出版为主体。至于采用纸介还是数字形态,只不过是传播方式的不同,并未从本质上偏离我们的主业。当然我们也注意到: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新兴写作与阅读正呈方兴未艾之势,尤其是深受年轻朋友的喜爱。写作与阅读市场客观存在的这种新情况、新状态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此次我们选择以网络为平台进行这次大赛,是顺应时势的一种选择。在我们看来,传统本身就是一个流动的概念,不断创新、不断丰富的传统才具有生命力。
关于本次大赛以“商小说”为约定,没有什么特别可言说的地方。任何一场比赛总是要有一种共同的约定,这样才具有可比性。我们选择“商小说”为参赛者的共同约定,一方面是因为“商”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相对具有宽泛性。很多朋友或多或少都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因而能吸引更多朋友的参与。另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商”,对于我们这个具有几千年农耕传统的国度而言是一种新生事物。不仅使参赛的朋友多了一份创新的可能,也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鲜的阅读体验。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认为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合作的意义在哪里?
潘凯雄:传统出版与网络联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此前的这种联姻更多的是一种被动的结合。比如传统出版一味追求网上点击率甚高的作品作为自己纸介出版的产品;反过来,网络也急于将纸介出版物中受欢迎的作品搬到网上收费下载阅读。双方处于相对被动与等待的状态。我们这次发起主办的大赛属于主动,是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从选题源头就开始合作,大家既共同设计又各取所长,可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殊途同归。我想这样一种联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比以往那种联姻无疑要强得多,也更有利于传统出版与网络出版各自优势的发挥。
《中国新闻出版报》:以往在网络平台上举办文学大赛已经不少,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大赛有哪些创举?
潘凯雄:以往在网络平台上举办文学大赛的确不少,所不同的是这次由我们这种“传统出版机构”发起主办。事实上,在文学出版中,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牵头主办的活动并不少,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我更愿意将这次大赛看做是我们工作的一种常态而非什么“创举”。
《中国新闻出版报》:此次网络文学大赛,您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哪些优势?
潘凯雄:我们利用网络平台举办文学大赛的确是第一次,有许多需要我们学习、探索和总结的地方。但我想尽管是第一次,我们也依然有自己的优势所在。比如我们的品牌、我们对内容与艺术表现的把握、我们对创新的敏感、我们对质量的标准等等,这些属于文学创作基本规律的范畴并未因传播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我们也为这次大赛的发起与主办进行了精心的前期准备,所参与的团队无论在“商”、在“文”、在“网”,都有相当的专业水准,值得信赖与期待。
《中国新闻出版报》:众所周知,网络文学作品质量参差不齐,像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样高标准的出版社,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潘凯雄:线上作品的确存在着参差不齐的问题,这个问题并不会因为这次大赛是由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起主办就不存在。因此,我不敢也从来没有想过我们这次大赛所有参赛作品的质量都能够整齐划一,但我对最终入围作品的基本质量还是充满信心的。这种信心至少是建立在如下两个基础之上:首先,网络写作有着难以统计的庞大群体,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它会为一批有特色的作品的产生提供雄厚的人力资源,而“商小说”的这种约定的宽泛性又为更多的写作者提供了参与的可能。其次,作为这次大赛发起和主办方,我们的工作团队在“商”、在“文”、在“网”等方面的专业水准也为特色参赛作品的脱颖而出提供了专业保障。
《中国新闻出版报》:您对此次大赛有什么样的期待?
潘凯雄:期待可以用“发现”与“推出”4个字来概括。即发现一些具有丰富“商”生活经验和独特艺术表达能力的文学创作新军。推出一些思想性、艺术性与可读性俱佳的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