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植物相伴,他乡便是故乡

  • 发布日期:2023-07-10 作者:吴燕新闻来源:中国科学报

编结茅香1

《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商务印书馆2023年出版)

多年之前,或者更确切地说,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一位印第安女孩在大学新生入学面试的时候曾被导师发问:“为什么要选择植物学专业?”当时,这位自幼便与植物相伴的女孩回答说,因为想研究为什么紫菀和一枝黄花搭配起来那么美。

这个答案让导师露出了失望却不失礼貌的微笑,他告诉女孩:“那并不是科学,植物学家所关心的完全不是这样的事。”尽管如此,导师还是将她分到了普通植物学的班级,希望她能了解“植物学究竟是什么”。这位印第安女孩就这样开始了她的“科学”生涯,看起来有些误打误撞。

多年之后,这位女孩成为了大学植物学教授。回想当年,她已然明白,她所着迷的那个问题之所以不在植物学家关心的范围,并非“因为这个问题不重要,而是因为科学作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实在是太过狭隘”,而那个问题“太宏大,不是科学所能触及的”。

这段往事出自罗宾·沃尔·基默尔的著作《编结茅香:来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与植物的启迪》。基默尔是一位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的写作者,因为她的身份和角色是如此丰富多彩:北美印第安原住民后裔、波塔瓦托米部落的一员、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环境生物学教授、知名森林生态学家、女儿眼中的园丁……她还坚信自己的天职是一名19世纪的农妇,一边唱歌,一边收获果实、料理家务……

都说人的一生无法延展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延展生命的宽度,而生命的宽度来自广阔的视野,基默尔的经历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她接受过现代植物学教育,却从未离开过她所钟爱的大地和生长在那里作为生命的植物,并因此在植物学家和原住民之间自由切换,用不同角色特有的眼光打量生命世界。

全书开始于原住民口口相传的天女的故事。下落的天女来到了我们生活的大地,在下落途中得到了动物们的帮助。她也带来了所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以答谢动物们的温柔对待,于是就有了最初的生机勃勃的大地。

在所有的植物中,茅香是最早种在大地上的植物,它的香气源自天女的甜蜜回忆,因此,它也被基默尔所生活的部落族人尊为四大神圣植物之一。关于茅香,基默尔写道:“把它放在鼻子下边,你能闻到蜂蜜香草的气息,其间还有河水与黑色泥土的清香……在我们的语言中,它叫维英伽什克,意思是大地母亲甜美芬芳的秀发。”

我在北方春末夏初的夜晚读到这个充满香气的传说,彼时夜雨淅沥,空气中也正弥漫着青草和湿润土地的清新气息。其实我并不确定自己是否见过茅香,但这并不妨碍我在基默尔的文字里感受大地的甜美。

基默尔的书里不只有香气和传说。她在大学里讲授植物学和生态学课程,将自己的工作描述为“努力解释天女的花园,也就是所谓‘全球生态系统’是如何运转的”。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表述实在不像出自植物学教授之口,但却让我对这本书的铺展充满期待,因为我隐约觉得它多半像是一个真实的寓言,一个关于科学与传统知识以及人与大地的寓言。

作为大学教师,她在讲授普通植物学之初,曾一度像其他教师一样在阶梯教室里用幻灯片、图表来讲述植物的故事。但她最终意识到,她所面对的年轻学生有着与她少年时代完全不同的经历:他们大多数从未亲近过泥土和种子,也从来不知道花朵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诱人的果实。

在她看来,“一个无法看到土地、不懂得博物学、不了解自然力量之优雅流动的人”自然是无法学好生物学的,因此,她将每年的秋季课程改在园子里进行,她相信那片土地上有“最好的老师”。她还曾带着学生到山地露营考察,认识植物、收集树根、编织香蒲筐,并且享用了香蒲烤串和花粉煎饼。

在这片开阔的“教室”里,她和学生们不仅取用了来自自然的礼物,还热烈地讨论了如何向自然回馈以实现互惠的关系。这些讨论让基默尔感到欣喜,因为她的生活和受到的教育都让她时时提醒自己,要把世界看成一件礼物,并回报以礼物,唯其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关心每一个生灵的命运,就像爱我们自己一样。而现在,学生们在与大地和植物的亲密接触中已有所领悟。

对于基默尔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们深谙其意。在山间篝火旁,学生们唱起自己创作的歌,作为送给基默尔老师的礼物。当他们唱出“无论我漂泊到何方,只要与植物在一起就是故乡”时,基默尔不禁感叹:“再也没有比这更完美的礼物了!”

与植物相伴,他乡便是故乡。

这个表达很有诗意,但这本书并不只是对人与大地之关系的诗意表达,它更像是一部写给所有生活在大地草木之间的原住民的伦理手册。

自始至终,这本书都在促使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某个地方的原住民,这个身份意味着什么?假如我们认同“无论漂泊到何方,只要与植物在一起就是故乡”,那么这种对故乡以及我们作为大地上的原住民身份的认同又意味着什么?

显然,这并不仅意味着某种乡愁,更包含某种责任。基默尔提醒我们说,“成为一个地方的原住民,意味着你在生活的时候也要为子孙的未来考虑”。比如,“怀着敬意使用植物”“不要索取超出自身需要的东西”就是其中首要的信条。

基默尔自幼生长的部落有一句古老的教诲:“要是我们怀着敬意来使用植物的话,它就会长得很好。”当她指导的学生劳里想要做一些有具体意义的研究时,她建议去研究一下不同的采摘方式是否会影响茅香的数量。

“怀着敬意对待植物”的表达,让许多植物学家感到有点玄,所以毫无意外,这项研究一开始曾遭到教授们的质疑。而最终这名勤奋的学生用细致观察的数据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出人意料的是,衰退的田地并非他们预期中遭到采摘的那些,而是未经采摘的对照组。当院长发问实验结果是否“在暗示没有采摘的草因为被忽视所以内心受伤了”时,劳里给出了一个草类植物补偿性生长的科学解释,用教授们能够认同的表达来说就是,“采摘的过程使种群密度下降了,这就让剩下的草芽能够拥有更多的空间和阳光,进而作出反应,迅速繁殖”。

在基默尔看来,所谓实验,就是“倾听和翻译其他生灵所拥有的知识”。劳里的实验正是如此,她认真倾听了茅香拥有的知识,并且将之翻译成科学的语言。这为劳里赢得了科学家的掌声。

过去科学家往往相信,要保护某个正在减少的物种的最佳方式就是不要去管它,让人类远离它。但这个关于茅香采摘方式的研究告诉我们,对于茅香而言,人类是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并且是生命攸关的一部分。“怀着敬意对待植物”,并非是对大地的慷慨赠予保持距离、视而不见,而是可持续采摘、“过半不取”。

始于一句古老教诲,终于一个科学解释,科学与传统知识在劳里的实验中完美相遇。不过,在基默尔的书里,这样的相遇并不只有一次两次。在她看来,“科学与传统知识也许会问不同的问题、讲不同的语言,但是当它们都真正地聆听植物的声音时,它们或许会有交集”。

作为北美印第安原住民后裔的基默尔,着迷于紫色的紫菀与黄色的一枝黄花何以搭配得如此美丽,并且渴望寻找所有那些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背后隐藏的关联;作为科学家的基默尔,学会了将复杂的东西分解成最小单元,却从未因此忘记聆听植物的歌唱。

她以自己念念不忘的紫菀和一枝黄花作比,提醒我们:“科学与传统的知识能不能像紫色和黄色一样,像紫菀和一枝黄花一样?当我们同时用这两种视角的话,我们看到的世界会更完整。”其实,这也是来自植物世界的智慧,要用心感受才能体会。

(转载于《中国科学报》)

责任编辑:李春燕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