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气质》一书于2022年2月底正式面向全国发行。该书上市后反响热烈:新华社发布新闻稿,全国130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客户端总阅读量超340万次。《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新华社社长何平的署名文章《彰显红色气质 弘扬伟大精神——写在〈红色气质〉一书出版之际》。该书还入选了各级各类榜单和推荐书目,例如入选3月的“中国好书”榜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好书荐读4月榜,入选中宣部、全国少工委推选的“2022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
选题缘起:被同名微电影打动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如果气质有颜色,中国共产党的气质一定是红色。《红色气质》一书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独家收藏的珍贵照片,以独特视角深情讲述了照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该书选题缘起要追溯到2018年。当时,我们与新华社合作出版《国家相册——改革开四十年的家国记忆》时,看到栏目组制作的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微电影《红色气质》,立即被深深打动,特别是“红色气质”这四个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当时,双方就约定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编写出版一本反映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图书,书名就叫《红色气质》。
编辑过程:文字反复打磨,照片精挑细选
2020年下半年,商务印书馆党委书记、执行董事顾青带领我们与新华社主创团队深度合作,开始书稿的策划编写和修改打磨。期间召开专题讨论会6次,每次讨论会之后,都会对书稿进行大幅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就这样历经10多轮的编写和审读修改,才形成最终版本——约5万字书稿,收入240多幅珍贵图片。
正如该书开篇所说,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很多关键历史时刻,新华社记者都在现场,记录了无数历史瞬间。他们拍摄的这些珍贵照片都收藏在中国照片档案馆,这本书里的照片就来自这里。
书名既然叫《红色气质》,那么每一幅照片都应该有“气质”,能够让宏大的历史叙事浓缩在一幅幅照片所定格的一个个历史瞬间。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确定了选取照片的原则:要有为人熟知的经典,也要有充满陌生感的“新照”,最好两者兼具,故事之外还有故事,有人情味、有温度、有细节,又有历史的深度。
于是,书中既有人们熟悉的李大钊、瞿秋白、方志敏等烈士的临刑照片,还有许多人们此前并不太熟悉的人和事,很少见到的图片档案。比如王孝和烈士,他惨遭反动派杀害的全过程,被10余张照片完整记录,我们选取了极富冲击力的4张。在宣判他死刑的法庭上,他的脸上看不到半分恐惧,而是淡然、坚定、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笑容。面对这样的浩然正气,连刽子手都发抖了,行刑时连开三枪都没打中要害……大义凛然,从容自若,笑对死亡, 这不就是共产党人的“红色气质”?此外,一个叫王荣浩的普通技术工人,因为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除了退休证上的证件照,竟没留下其他照片,去世后留给妻子的只有自家院子里的一棵核桃树。而书中呈现的图片,正是其白发妻子坐在那棵核桃树下表达不尽思念。
出版思路:营造完整的历史和精神通道,凸显特殊气质
9分5秒的《红色气质》微电影内容高度凝练,如何把它做成一本书?做成一本什么样的书?这需要花费大量心血。《红色气质》从开始推进到最后成稿历时1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策划和重新创作。
一开始,我们从新华社采写的大量优秀共产党员的通讯稿中梳理,发现表达风格与微电影差别太大,于是又回到微纪录片《国家相册》。但把纪录片转换为图文书,却又不是当一回搬运工那么简单。选什么内容,怎样结构,如何配文,才能让读者相信、感动、震撼、带着新的期待走进一个相应完整的历史和精神通道,需要用心、需要创新。
几易其稿,最终全书以“有一种特殊气质,百年如一”开启序章,接着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四个篇章,逐次呈现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的奋斗风采。每篇又下沉为不同专题,最后由一组题为“见证”的图片画面,带出每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营造出比较完整的历史通道。
《红色气质》的出版,是所有为这本书付出艰苦劳动的伙伴们精诚合作、精益求精的优异成果。可以说,该书是新闻界和出版界两支国家队联合打造的精品力作,这使它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产品,其本身也拥有了一种特殊的“气质”。书中个人史与国家史交织在一起,个人相册与国家相册交相辉映。如果读者看完这本书,觉得有些人不应该被忘记,觉得今天的生活还值得珍惜,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