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版青年荐中版书【2022年第三期】

  • 发布日期:2022-07-21 新闻来源: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文学《靠山》

《靠山》

作者:铁流

人民文学出版社

以人民为中心 做人民之靠山

中国对外翻译有限公司 胡馨

回首党的百年,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从播下革命火种的小小红船,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如今珍贵的和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之时,曾有500多万民工为前线战士织起一条条强大的补给线,正是依靠军民同心,才使得我们党赢取了最终的胜利。《靠山》这本书便呈现了革命年代尤其是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的动人场面。

书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情节是:1934年冬天,毛泽东带着部队路过盈洞兰山村时,遇到了村民雷观林。雷观林和乡亲们看到红军战士饥寒交迫,便主动邀请他们到家里歇脚。临走时,雷观林让妻子把家里的大米都给了红军,部队推脱不掉只好收下。直到部队走远,雷观林的妻子才发现,红军把好几块大洋偷偷留在了盆子底下。雷观林抓起钱冲了出去,却早已不见部队的踪影。

从这段细腻生动的描写中,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从始至终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也看到了人民群众对革命事业的倾力支持。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是革命年代人民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水乳交融的生动写照,正是与人民互为“靠山”,凝聚起战无不胜的力量,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无数胜利。

如今的中国,仰望穹苍、手可摘星,中国自主制造的载人飞船“神舟”系列、全球导航系统“北斗卫星”、“嫦娥一号”和“天问一号”,实现了一次次零的突破;遨游深海、探索极地,中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次自主建造的极地考察船“雪龙号”等,让中国在蓝色的海疆乘风破浪。从万里长征到星辰大海,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通过顽强拼搏、艰苦努力创造出无数辉煌成就,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中华《顾亭林诗笺释》

《顾亭林诗笺释》

作者:[清]顾炎武 撰著,王冀民 笺释 注

中华书局

发皇心曲 诗注典范

中华书局 蔡鹃名

《顾亭林诗笺释》是中华书局一部出版有年的旧作,作者王冀民先生一生读书不辍,勤于著述,在那个特殊年代,他还留下了《唐宋文学史年表》《历代名人生卒年表》等书稿,从题目看去,应是工具之书,其究心史事,长于梳理系年的治学风格,也足以体现,就这一点而言,选择以诗史之名著称的顾亭林诗作为笺释对象,也是意料之中了。

不过本书的撰成却颇富传奇色彩,其发端在抗战中的1938年,为躲避日寇侵袭,王先生与母亲避难山中,躲避炮火,有感于时局艰危,乾坤倒悬,时以亭林诗相励,受母训,发愤以注顾为业。1960年,因感时不我待,先生径取书局点校本《顾亭林诗文集》为底本做注,不到三年便完稿,但所注殊戋戋,并不满意。殆及“文革”事起,旧稿荡然无存。此时因消息闭塞,王先生并不知道远在上海的耆宿王蘧常和吴丕绩也在操持笺顾事业。当时书局老编辑周振甫得知此事,便婉劝王先生避其锋芒,转而做一简单的选注本。但考虑到王本《顾亭林诗集汇注》重在诠释典故,且汇集前人之作,势不能确然无疏,认为笺释其诗仍是可为之业。其后几经周折,另起凡例,在清人徐嘉注和王蘧常本之外,独力完成了顾诗全本的笺释,一生心血,尽萃于斯。

《笺释》的特色在于发皇心曲,以意逆志,在于注解“古典”的同时侧重诠释“今典”,评诗也一出于己,切中肯綮,要言不烦,堪称亭林解人。这种风格使其有别于《顾亭林诗集汇注》一书,得以比肩而立。而其之所以能臻于此,则在于作者所总结的“深知欲蒇其事,必以力行七事为先”:当考实亭林生平,当选阅亭林著作,当选读亭林征引之书,当详悉亭林所处之时,当追踪亭林所游之地,当通明诗学及亭林诗法,当辨析前人研究之得失。就其考察亭林遗踪来说,但凡苏浙、齐鲁、晋豫、关中之地,昔日顾亭林所到之处,乃至一寺一塔、一矶一石,也力求亲往查考。

注诗不易,注顾尤难。今人笺注诗文常胶固于语词,抄撮常典故训,而遗其大体,至于作者诗心所在,或懵然无知,或强作解人,常陷于不通。元人刘将孙批评李壁注王荆公诗,有“不能尽脱窠臼,尚袭常眩博,每字句附会肤引,常言常语亦跋涉经史”的话,尖锐有力,每阅及此,辄令人汗下。王冀民先生的《顾亭林诗笺释》则颇能避免这一弊病,在诗文今注本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善本,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典范。

百科《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

作者:杜飞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长城是历史的、当代的、未来的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李露娟

《穿越时空的中国长城》用14幅精美写实的全景画卷,以时间线为节点,带领我们从公元前656年的古老的楚方城到1644年的断壁残垣的明长城,再到2022年的雁门关,穿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感受这段时空里长城上的人和事。

14幅画卷中有两个超级长的折页画卷,长度超过2米。其中一个是“拱卫京师的大工程”。除了展现当时明长城的巧妙建筑结构和值守居庸关关隘的将领士兵,还可以看到定格在此时的老百姓的生计和长城内外的文化交流与交融:有在民房后院双手张开赶羊入圈的伙计,有爬着梯子正要去屋顶上晾柿饼的人,有骑在骆驼背上拖着货物准备出关的西域商人,还有进出关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刻画得惟妙惟肖,极具生活气息。让我想起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画家写实的绘画手法,以及贯穿于整本书中的现代技术,带领我们宛若进入了时空隧道,去感受不同时期的长城内外的“烟火气”、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也让我们看到,长城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更是未来的,只有让历史之光照进现实,才能让万里长城活起来。

三联《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作者:逄先知 石仲泉 龚育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我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

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杨丹平

阅读这本《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有多种缘由,其中一个便是想走近长辈,以来客观地了解那个时代。儿时,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把毛主席闹市读书的故事讲予我听,告诉我读书求学才能真正有所得,所得亦是滋养心灵。与祖父有所不同,外祖父更喜于给我讲述毛主席诗词。少年时,随长辈在电视上收看过很多关于毛主席生平的纪录片和访谈录,至今还有一些记忆。如今,初读《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我小心翼翼地反复翻看着毛主席读书、生活、工作时的图片,在多了些知识积累和人生经历之后,书中的每一张图片都让我有了新的感触,也让我迫不及待地开始阅读这本书。

为了能够提高阅读效率,我使用了分类读书方法:先从最熟悉的领域和自己认为略浅显的章目开始,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从“‘红学’一家言、读鲁迅著作”到“毛泽东读马列著作”等比较浅显的章目,再到“毛泽东与自然科学、毛泽东与逻辑学”等比较深奥的章目,每读完一章,我就用铅笔在目录页对应章节标题前划上对钩;若阅读时疑惑较多,就在标题前划上问号,便于日后着重阅读学习。

读书是一个不断打破旧认知,建立新认知的过程。读罢此书,有两点印象深刻。一是全书25处有关毛主席的手写复印版阅读批注、书信、诗词。在“毛泽东与自然科学”章目中的一篇书信中,毛主席写道:“很早以前,接到岸英的长信,岸青的信,岸英寄来的照片本……并且是几次的信与照片,我都未读,很对你们不起,知你们想念……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我仔细识读着每一个字,在这封满是父爱和恳切教导的家书里,我看到了一位更立体的领袖形象。二是贯穿每一章目的历史背景知识介绍,帮助我更深刻地去学习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更细致地理解我们党在前进发展道路上的探索。“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我们党的百年辉煌成就来之不易,吾辈当倍加珍惜和努力。

三联《读者信箱》

《读者信箱》

作者:邹韬奋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往来于思想空间的岁月低语

中译出版社 马雨晨

翻看眼前这一本典雅精致的小书《读者信箱》(精编本),淡紫色的封面上镶嵌着“韬奋著译文丛”六个烫金字,充满了怀旧气息,小巧之中又显几分庄重,充分彰显了三联书店特色的人文情怀。本书名及内容,均来自由邹韬奋先生创办的专栏——《读者信箱》,这是《生活》周刊存在时间最长、最富有特色、影响力最大的专栏之一。1926年韬奋先生接手《生活》周刊后,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与改进,开创《读者信箱》便是其中之一。韬奋先生意识到,如果将《生活》周刊定位为大众型,就必须与读者积极地沟通交流,听取意见与建议,在编辑与读者之间搭建起一个思想往来的公共空间。

感谢三联书店编辑部以其中的120篇问答为底本,精编出此书,让今时今日的我们得以一睹那时《读者信箱》的风貌风采、体会读者的忧愁与喜悦、品读韬奋先生的回复。信件的回信方式有三种:韬奋先生亲笔回复、韬奋先生口授大意他人代笔回复、编者(虽为他人,但均经韬奋先生本人审阅)回复。韬奋先生的态度是严谨认真而平易近人的——一位渴望“交女友”但“怕羞”的男读者来信求助,非心理学专业出身的韬奋先生便特地请求心理学专家张耀翔先生代为回答;一位读者来信询问“(上海)何处有较佳的幼稚园”,韬奋先生便真的帮其查到了六所不错的学校并一一列举。韬奋先生的文风严肃且活泼,面对两位读者关于“中国人读英文是否必为洋奴”的争论,韬奋先生回以“所学英文须视其动机与用途如何,如仅志在做洋行买办或西崽,则自愿为奴,与学习英文之视为研学工具者固绝对不同矣”;而对于“恋爱男女未经法律手续之前行接吻礼,是否为不道德之事”一问,先生亦如朋友般开导“爱情的火焰在彼此心灵里熊熊焚烧着……只要是出于真诚,不能说是有损道德,不过仅仅朋友,就在西洋也不能瞎接吻的”。韬奋先生不止是为读者回信,那些认真落笔的字字句句,也随着泛黄的纸张,化作一代出版老前辈对每一位当代青年编辑语重心长的嘱托,演化成了岁月的低语。

出版物是思想的凝结,是时代的再现。这部精巧而庄重的《读者信箱》,是一代编辑出版家依托纸质媒介与读者精神世界相连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珍贵史料。作为读者,我体验到的更多是一种“乐趣”:阅读此书的乐趣,了解那时那人的风俗风气之乐趣;作为青年编辑出版人,我领悟到的则更多是一种“责任”:时代变迁,媒介转换,书刊之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语,但出版的本质和出版人的使命未曾变更,无论何时何地,编辑都是读者的朋友,都身负一代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