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悦读:《图文中国史》是您撰写的第三部通史类历史普及读物,在这之前您还出版过《国史概要》及《国史十六讲》,新书《图文中国史》增加了哪些新内容?
樊树志:学术与时俱进,常学常新,历史研究也不例外。二十年前的《国史概要》,十多年前的《国史十六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水平。如今推出的《图文中国史》,体现的是现今的水平,整本书的架构、内容以及表述形式,都有更新,此其一。其二是,增加了新内容,最突出的例子,第一章第五节“良渚·陶寺·二里头”,就是根据近几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新成就,概括提炼而成的。
再比如,我在书中评述了“单一起源论”(即非洲起源论)与“多区起源论”的争鸣。目前“非洲起源论”似乎有定于一尊的趋势,断言全世界的古人类都起源于非洲。我对此表示异议,引用中国古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认为:在中国大地上,已经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即现代人类)的化石表明,其间存在明显的连续进化,东亚的蒙古人种并非来自非洲;与这些古人类相当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前后连续,并没有出现过由于人类灭绝而导致的文化中断,因此,非洲人取代中国大地上的早期智人,成为中国人的祖先的推论是不能成立的。我在这一节的末尾写道:“目前看来,试图推翻中国人的主体是东亚大陆的土著居民这一结论,倡言中国人起源于非洲,似乎仍嫌证据不足。”
我还在这本《图文中国史》中阐明了宋朝独特的历史地位。宋朝是“繁荣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前辈大师的金句振聋发聩:“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学术,多发端于宋人。”(王国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引用日本学者的观点,专门写了一节:“唐宋变革论——近世史的发端”,论述宋朝超越唐朝的划时代变革,用“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和“巅峰状态的科学技术成就”,彰显划时代的变革。我们真的需要对宋朝刮目相看了。
光明悦读:书中您似乎有意地介绍了一些有学术争论的话题,比如刚刚提到的“古人类的起源”问题,还有大航海时代中国在全球化贸易中的地位问题等,您为何注重呈现这些学术前沿讨论?
樊树志:这是一本简明的历史读物,作者和编辑都注意到,尽量避免简明读物流于肤浅的通病,力求对中华文明史的重要节点,要有深度的解读,赋予当代的新意。
大航海时代中国在全球化贸易中的地位,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涉及这个问题。我在2015年出版的《晚明大变局》,用大量篇幅探讨这个问题。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开始的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家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发现了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完成了环球航行,从而开启了历史的新阶段——全球化时代。把明朝的历史放到大航海时代中,体现了全球史的眼光。为此,写了“郑和下西洋——大航海时代的序幕”“中国与全球化贸易”“耶稣会士与西学东渐”“明末天主教三柱石: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四节,说明中国当时从经济、文化、科学、宗教等领域,逐渐融入世界。无论葡萄牙、西班牙,还是荷兰、英格兰,在与中国的贸易中,无一例外,都处在逆差之中,全世界的白银货币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通过贸易的渠道流入中国。回顾这段历史,对于当代人不无启迪。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注重学术前沿的动机——简明而不肤浅,专精而不枯燥。
光明悦读:《图文中国史》吸收了大量的考古成果,图文中的“图”主要是近百年中国考古的新发现,考古学的发展是否影响了历史学者的书写方式?
樊树志:历史著作一般有三种表述形式:一是文字本(只有文字没有图片),二是插图本(以图片点缀文本),三是图说本(以文字说明图片)。本书不同于这三种形式,叫作《图文中国史》,意味着图与文具有同等地位。全书200幅图片和14万字的文本,有机地融为一体。我们认为,书中珍贵的历史图片,有它自身的价值,不仅可以欣赏,而且可以细细品读,读出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价值和意义,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大量吸收考古成果,既体现在文字之中,也体现在图片之中。很多色彩鲜艳的图片,就是考古出土的文物,阅读本书,仿佛参观博物馆。还有一些艺术作品的图片,诸如《洛神赋图》《虢国夫人游春图》《敦煌乐舞图》等,展现栩栩如生的历史场景,这种效果,是文字所无法企及的。把它们和文本一起互读,互相印证,互相激荡,会有一种别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