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在别处

  • 发布日期:2019-05-30 作者:夏丽柠新闻来源:羊城晚报

小林一茶说过,春天是件夜晚的事。我知道,他想说春天梅花的幽香在夜色中最为浓烈。读古诗词时,我愈发理解了一茶的话。中华诗词就是件古人的事,不懂历史,何以吟诗?我们是个古典诗词格外兴旺的国度,《诗经》、《离骚》大家都爱,唐诗宋词,小孩都背。平时我们教育小孩时会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者,喜逢春雨降临时,忍不住要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声”。古诗词几乎成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一部分。吟起了诗,就像回到了家。

这样好的文化遗产,外国人也同样喜爱。但对于他们来说,想说爱它,真不容易。主要障碍有两个:其一是对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理解。要知道,诗人往往都是有感而发,他身处的那个时代,遭遇了何种事件,往往是作诗的源头。其二是语言的转换,古诗词有其独特的韵律与规则,与西方语言之间不存在可等同互换的词汇。因此,翻译汉诗的难度极高。

我读过一本小书,美国诗人艾略特·温伯格的《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纸上造物·商务印书馆)。读罢,我忽然意识到。我们的古诗词,甚至于汉语本身,永远也无法安静走入西方语言体系。身在异乡为异客,它势必引起一场骚动,势必折损一些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势必变成了一个我们无法完全理解的“异乡人”。我好像忽然明白了,有些人吟起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为何泪流满面。乡愁,是无可替代的。

小书以王维的《鹿柴》为例,选取了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等十九种译法。通过温伯格逐字逐句的分析,形成不同的“观看方式”。我们发现,经过翻译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已经不再是我们王维的空山幽谷,人声稀落,落日余晖,青苔耀人的意境了。取而代之的,是各位外国译者从发声、韵脚到释意的富含本民族语言文化的解读方式。每首译诗诞生之时,就令语言魔力展现一次。

王维的诗歌与我们渐行渐远了,它走入了其他的族群,说着他们熟悉的语言。空山还是空,但或许多了点寂寞;还有人在说话,但是译者关心他们从何处来;青苔仍在阳光下闪耀,但却失去了王维的燃情。当一种语言走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必定要迷失。何况是我们日常不再使用的古诗,走进世界语言的群落,丢失是必然的。但这迷茫的状态却催促了语言趣味的生发,令我忽然想坏坏地喊上一句:鹿柴啊,你在他乡还好吗?

责任编辑:戴佳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