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宏《黑木头》:在它们的身上照见自己

  • 发布日期:2018-08-09 新闻来源:北京晚报

129927412_15335231128791n

《黑木头》

赵丽宏

天天出版社

米兰·昆德拉曾说:“狗狗是我们与天堂的联结。……在美丽的黄昏,和狗儿并肩坐在河边,有如重回伊甸园。”读赵丽宏的新作《黑木头》,让我不断地想起这句话,又不断游离于它——它似乎是对《黑木头》的注脚;但实际上,小说的意蕴已经外溢。《黑木头》所探究的,不只是狗对于人的意义。

作家对其塑造的角色和世界持有怎样的态度和心境,不仅决定着作品的思想核,更会注定其超越技法之上的气韵和底色——那是作品更为深渺的根底所在。对于狗,更准确地说,是对于生灵和世界,作家赵丽宏怀有一种深刻的理解和爱。在小说的后记里,作者细述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被一条和黑木头命运相似的小狗打动,又如何在真实的地基上架构起小说的起承转合。小说带来的感动,在后记更深地蔓延。这让人明白作家为何会以一种平等、尊重乃至敬畏的态度来面对自然万物,来讲述黑木头与“我们”一家的故事。这条普通的流浪狗,与人从亲近到疏远,又再亲近的过程,呈给我们的是一则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题。

小说中有一个细节,为了吸引流浪的黑木头跟“我们”回家,爸爸让“我”和黑木头换位思考:“你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黑木头,你在铁门里面,你看到我们,会想些什么……”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正泄漏出作家创作时的情感倾向——我们如何看待生灵,如何与它们相处,如何在它们的身上照见自己?而外婆、宠物店里的客人、医生、“我”的同学葛笑笑,一众人等对待黑木头的态度和转变,则悄然地掀开了人性的一角。一种朴素又宽阔的情感在作者的笔尖默默流淌,静水流深。

最后,黑木头为了救外婆而亡。这样的结局,看似是小说惯用的在高潮后戛然而止的笔法,它令读者陷入一种共鸣而获得情感上的净化。但于作者而言,却有着另一番思量——“黑木头的死,是一个悲剧,它的离去,却使曾经关心过它的这一家人更加亲密无间。这样的结尾,是我思考再三后的构思”,“但在我的心里,黑木头仍然活着,这部小说叙述的故事,仍在我的想象中继续着,也仍在我得到创作灵感的现实生活中继续着”。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生死无界,只有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永恒不竭。

作者以一个六岁孩子童童的口吻来讲述整个故事,这让孩子们在走进这个故事时,觉得亲近而自然。但这种代入感却不只属于孩子。黑木头的故事,击中了我们这些成年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在那个部分,一切的美好如初地静静生长。它让我们重拾在凡俗生活中被遗落的视域,从那个视域望出去的世界,多姿而纯真。太多时候,年龄与心灵的丰富是成反比的。

E.B.怀特曾说:任何人若有意识地去写给小孩看的东西,那都是在浪费时间。你应该往深处写,而不是往浅处写。孩子们的要求是很高的。他们是地球上最认真、最好奇、最热情、最有观察力、最敏感、最灵敏、也是最容易相处的读者。只要你创作态度是真实的,是无所畏惧的、是澄澈的,他们便会接受你奉上的一切东西。《黑木头》虽然被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但我私心猜想,作者并不曾意图局限小说的受众。因而,他获得了一种“往深处写”的动力和视野,也由此进入了一种更宽广和自由的生命感。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