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神游》:桂宫流影光难取

  • 发布日期:2018-06-05 作者:邱索新闻来源: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p4_b

《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李元洛著/中华书局2017年10月版/42.00元

有幸获赠李元洛老师的《诗国神游:古典诗词现代读本》,拜读完毕,感慨万千,遂撰文简单谈谈想法。该书分“襟抱篇”“构思篇”“技巧篇”“语言篇”“风格篇”五大部分。每一部分有若干篇文章,每篇文章以一个艺术问题和一首诗为中心展开论述,旁征博引,对作者生平,所处时代背景,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等皆有涉及。我们不仅跟随作者的笔触领略了诗词王国的无限风光,还对诗歌本身的美学特征和艺术规律有了相当的了解。

作者在序言中写道:“……这种作为我国诗歌鉴赏主流传统的审美印象式批评,和西方体大虑周、分析细密的诗歌批评比较起来,知性与系统性则均感不足……”该书力图突破旧的《诗话》《词话》那种只谈阅读感受,只言片语且用字模糊不清的论诗方式,追求知性与系统性,欲建构一套周密的关于诗歌评赏的理论框架。作者希望从一首首具体的诗作中提取出一些艺术规律,从整体上掌握诗意的真谛。作者对诗歌的理论建构,企图弥补古人审美印象式诗论的不足,不失为诗歌鉴赏的可以与西方对话的有效途径。

作者在“动静对照的艺术结构——孟浩然《过故人庄》”一文中写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以静为主,静中有动。诗人所造访的故人庄,村庄周围都是蓊郁成荫的绿树,这是近景,也是静景;而句尾的‘合’字,显然是一个动态性的意象,它使静态的绿树有了跃动的姿态和生命。从村庄往远处看,隐隐的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外边,这是远景,也是静景;而句尾的‘斜’字,是形容词而兼有动词的作用,这样就使静态的青山有了生动的气韵……”这种动静对照的艺术结构一经提示,的确让读者更觉其妙,由感性的投入、直觉的印象上升到理性的参与、知性的分析。

总结美学特征、挖掘艺术规律,对于欣赏诗词都是有帮助的。此外,诗歌鉴赏还有更广阔的天地。诗歌深层次的美感源于那些极其细微而又感性的因素,且很多时候是无法言说的。就好似《过故人庄》,它最深层次的好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再如“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的诗味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更好。后者较为刻意、用力;前者宛若不经意间的一声叹息,自然、憨厚。当然诗歌之美也可以解释。譬如“池塘生春草”之“生”,“山抹微云”之“抹”。再如“香稻啄余鹦鹉粒”之倒装语序……下面我将对此作简单说明。

其一,用字。《满庭芳》云:“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聊共引离尊”又作“聊共饮离尊”,显然“引”字更好,将那流连的神态举止刻画得入木三分,“饮”则较为平庸、死板,无甚余味。其二,语序。《使至塞上》中“长河落日圆”,若改为“圆日落长河”则不成。前者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真切景象,后者则是一种平常的描述。“长”和“圆”首尾呼应起到加强的作用。其三,声音。周清真词《诉衷情》中“出林杏子落金盘,齿软怕尝酸”,声音上给人一种酸溜溜的感受,概因“齿软怕尝酸”多齿音。再如《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叠”与“灭”均为入声字,入声短促,属同一韵部,故而产生前后照应的效果。

任何理论都是人为建构的一套与现实近似的模型。然而,文艺理论却不是如此。从古至今没有任何一套文艺理论可以唯我独尊地统治人类上百年,而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似乎给了我们一点启示:文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突破了定势的。对于诗词,我们唯有如李元洛先生大量地阅读前人佳作,潜心体会,方能一窥其间之堂奥。

责任编辑:袁思源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