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四十五讲》 (日)山崎正 著 许云鹰 译 中华书局 2018年1月出版
读历史,《史记》是首先被推荐的。它是中国正史第一部,二十四史之首,与《资治通鉴》并称为“史学双璧”,经典必读书单,永远少不了《史记》。中国学者读《史记》的作品层出不穷,近年来知名度较高的有“王立群读<史记>”系列。近日,中华书局推出了《〈史记〉人物四十五讲》,不同的是,这是一部以外国人视角解读《史记》的作品。
自少年时就痴迷中国经典文学
该书作者山崎正,1935年出生于日本茨城县,东京大学毕业。曾任东京都官员、财团法人东京都老年人综合研究所研究员,并先后担任日本北陆大学法学系教授和田园调布学园大学社会福利系教授。
山崎正十四五岁时就喜欢阅读《三国志》《水浒传》《西游记》等中国经典文学作品。高中时期,接触到杜甫、李白、王维,还有陶渊明与王安石等诗人的作品,加深了他对中国文化的好感。二十岁那年,山崎正偶然接触了《史记》,由此了解在中国古代,还有很多人的处世态度并不亚于《三国志》中的那些优秀人物,他们至今被奉为社会行为的楷模。
因为对《史记》情有独钟,后来,他经常把《史记》带在身边翻阅。到了不惑之年,萌生了写一些有关《史记》读后感的念想,《〈史记〉人物四十五讲》便来源于此。
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剖析人性
山崎正深受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又是在日本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在分析《史记》的各类人物时,坚持从最基本的人性角度出发,即分析“人为何物”“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他以一个让我们觉得有些陌生、又有些新鲜的“外国人视角”,精心刻画了春秋至西汉时期的50多个主要人物,旁及近1000个次要或不知名姓的小人物,构筑了形形色色、各具性格的《史记》人物画廊。
比如他探讨《史记》文本背后的文化积淀。司马迁曾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评价李广,山崎正给出三种解读:一、“即使桃李不说什么,桃李树下也会自然有路形成。”只要为人品行高尚,人们就会被吸引而自发地聚集在他周围。这样的解释应属于儒家观点。二、“只要桃李不说什么,树下就自然会有路形成。”属于庄子的思想流派,是说不自作聪明地解释为人之道,顺其自然就能抵达至道。三、“桃李不说话,而树下却自然地走出了路”,既没有“即使”,也没有“只要”的意思。因为李广少言寡语,不善言辞,也不发牢骚。
山崎正的解读,常发“未发之论”,虽属一家之言,却令人耳目一新。他还融入樱花、武士道、俳句等日本元素,呈现历史上日中文化交流图景。如日本人喜欢悲剧人物项羽,是因为项羽勾起了观赏樱花落英时的心情和无法抹去的英雄情结。
山崎正还尤为关注《史记》中的边缘人物,剖析人性隐幽。如对桑树下的饿汉示眯明报恩救赵盾后不留姓名的举动,指出“贵族和平民间不可通约的痛苦”使示眯明不愿意在“另一个世界的人”面前敞开自己。诸如此类,呈现出《史记》立足人文关怀的解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