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敦煌254窟观看之道

  • 发布日期:2018-01-29 新闻来源:深圳晚报

j0jnyaxo_副本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陈海涛 陈琦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1月出版

敦煌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文化艺术瑰宝,完整保存了自北凉到元代绵延一千余年的佛教石窟艺术。而在敦煌所有的洞窟中,254窟是最有代表性的之一,由于年代久远、保存完整、艺术价值珍贵,这座洞窟很少有机会对公众开放。如今,我们可以在《图说敦煌二五四窟》中,一睹这座珍贵洞窟的真容,并聆听它背后的故事。

离开繁华都市去敦煌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的作者陈海涛和陈琦,均供职于敦煌研究院。2006年,他们远赴敦煌。那时他们才28岁,分别从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作为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一路读上来的科班学生,他们没有进入大牌的动画制作公司或方兴未艾的艺术市场,也没有成为跟艺术死磕的“北漂”,而是选择离开繁华的都市,去到远在西北的敦煌研究院,在那里结婚生子,过起充实平静的生活。最初吸引并促使这对年轻人做出这个重大人生决定的,正是莫高窟第254窟南壁上的一铺名为《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壁画。

第一次见到这铺壁画,是他们读研究生一年级的时候。陈琦的导师是著名艺术家袁运生先生。他曾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画坛最早运用西方现代主义造型的风云人物,但1982年到美国近距离接触过欧美现代、前卫艺术之后,很快便对这些艺术形式产生质疑,进而失望,进而产生了大幅度转向,开始特别强调我们民族自己从先秦、汉代、唐宋一路建立起来的美学传统。上世纪九十年代回国以后,他多次提出应该废除或改变目前以西方石膏像为范本的造型训练模式,鼓励学生多从画像砖石、壁画、雕塑等传统艺术中吸取营养。因此,陈琦虽然是学油画的,研究生一年级的实习考察却被安排在了敦煌。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但能够在洞窟中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壁画静默相对、潜心临摹,还是给她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特别是254窟南壁上的《舍身饲虎》,其中有很多细节都是第一次被注意和发现,那些教学上从未讲过但又直指人心的艺术语言令陈琦深受触动。

当时,陈海涛作为陈琦的男友,虽然在北京电影学院,也有机会一同参与了这次考察。他们在洞窟内仔细临摹,一边辨认着已经模糊的轮廓造型,一边分析画面的总体布局和走势,体会着古代画师是如何运用绘画来讲述一个让人多少会有些难以接受的佛经故事。一位太子,为了救一只饥饿的母虎和它的幼崽,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个在佛教美术中常见的题材,从未被表现得如254窟这铺壁画般具体动人。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故事被描绘得简率直露,突出血淋淋的啖食场面,而这铺壁画却表现得荡气回肠,让人更能够感受到萨埵舍身的坚定信念以及全力奉献的担当精神。

敦煌的这次考察经历在他们心中埋下了难忘的种子。转眼到了毕业时节,似乎很自然,没有什么顾虑,陈琦想到了去敦煌。陈海涛也很支持,因为之前他有过在动画公司兼职的经历,让他明确意识到那绝非他想要过的生活。于是,他们下定决心,到敦煌去。

对中国传统文化应常思常念

再次来到敦煌,陈海涛和陈琦已经是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的工作人员,他们的任务就是继续深入临摹254窟。临摹是壁画研究与保护最基础的工作。近代有很多大艺术家都是从临摹敦煌壁画中汲取营养,最著名的如张大千、常书鸿和董希文,他们都临摹过254窟的这铺《舍身饲虎》。为了保护文物,临摹不能采用蒙拓、双钩的方式,只能对着壁画来自己画。

日复一日,他们静静地坐在洞窟中对着壁画反复揣摩。正是临摹过程中发现的无数生动细节,进一步激活了两位年轻艺术家与古代美学传统的关联。工作之余,他们更多地阅读文献原典,搜寻图像资料,探究营建洞窟当时的历史背景。

《图说敦煌二五四窟》就是陈海涛、陈琦多年的研究成果之一,此外,他们还推出了两部数字动画阐释文教片《舍身饲虎》和《降魔成道》,赢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经历子女教育、父母就医等困难时,他们也怀疑过当初的选择是否太单纯。但只要一面对洞窟里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壁画,他们便会释然。

现在,陈海涛是敦煌文化创意中心副主任,除了继续进行临摹研究、动画阐释外,还和陈琦一起开发更多既具敦煌特色、又能让普通人参与其中的文创产品,并为之取名“念念敦煌”,希望让更多中国人感受敦煌的魅力,对传统文化常思常念。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