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燕》的结构精巧,人物关系设计精密,故事精致好看,语言也非常含蓄。”在7月28日举行的张翎《劳燕》(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书发布会上,澳门大学中文系主任朱寿桐表示,张翎代表着这样一种趋势:有意识地追求小说作为艺术品的精致。
北大中文系主任陈晓明指出,《劳燕》不只写出战争给人的创伤,重要的是写出了战争中的人性、人的生命是如何确立尊严、确立价值,人性如何在巨大的灾难和创伤中散发出光辉。这是这本书的正能量所在,也是向正义致敬。
作为常年旅居国外的“海外华文”作家,张翎的《劳燕》叙事方式极为独特。小说在一开始就抛出了故事中所有人物已然死去的事实。面对这一吊诡的悬念,作者借牧师比利之口冷静又满含深情地告知了答案。在《劳燕》中,张翎除了用多声部鬼魂叙事还原故事,还采用多种文体材料互相补充的方式,让小说骨肉相连,更为翔实丰满。书信、日记、新闻报道、地方志、戏文等多种文体都被有效地纳入叙事进程,这种标新立异的文体实验和叙事策略,非但没有影响情节脉络和叙事节奏,反而让整个故事更加真切、丰满。
据悉,在创作《劳燕》之前,张翎在美国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又实地走访了在世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老兵,到当年的中美合作所训练营做实地采访,这才有了小说中真实的时代背景和凿实的细节呈现。张翎对于真实的追求,除却写作背景资料的搜集整理,体现在《劳燕》中,就是对于战争残酷性的毫不躲避。作家王树增认为女性作家写战争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以女性视角观察残酷的事件的时候,她心里流的血会更多、疼痛感会更敏感。这种敏感对于作家来讲是无价之宝,《劳燕》也因此为当代文坛增添了一部非常优秀的战争题材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