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作家毛丹青: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借力打力"

  • 发布日期:2017-06-30 新闻来源:人民网

毛丹青和又吉直树"今年是我在日本的第30个年头,2002年策划大江健三郎访问莫言的家乡,今年实现又吉直树首次访华,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旅日作家毛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2017年6月,日本搞笑艺人、作家又吉直树的小说处女作《火花》中文版发布,借此之际又吉直树应邀访问中国,与《火花》的中文译者毛丹青在上海开展了两场对话活动,并与中国读者见面互动。

“今年是我在日本的第30个年头,2002年策划大江健三郎访问莫言的家乡,今年实现又吉直树首次访华,这对我来说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旅日作家毛丹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2017年6月,日本搞笑艺人、作家又吉直树的小说处女作《火花》中文版发布,借此之际又吉直树应邀访问中国,与《火花》的中文译者毛丹青在上海开展了两场对话活动,并与中国读者见面互动。活动期间,人民网对毛丹青进行了专访。

谈到策划又吉直树访华的契机,毛丹青给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有一天又吉先生很认真的看着我,然后突然冒出一句话,‘毛先生,请带我去中国’。当一个人用很热切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去做”。于是,毛丹青便开始策划这次活动。

文学翻译:元素的不对等是翻译时最大的困难

《火花》讲述的是两位名不见经传的漫才艺人追求梦想的历程,该书在日本累计销量超过三百万册,并在2015年荣获日本芥川文学奖。《火花》的中文版由毛丹青翻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发行,中国相声演员郭德纲作序。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对文字的处理,更需要译者对两国文化的精准理解。“翻译最让人烦恼的是找不到对应的元素和语言”,毛丹青说。《火花》中讲述的“漫才”,类似于中国的“相声”,但是中国的字典上并没有这个词,毛丹青在翻译时直接使用了“漫才”二字。“日本的相声和中国的相声是不一样的,比如,中国人说相声用两个麦克风,两个人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日本人的相声是两个人共用一个麦克风,两个人距离很近,还经常会有夸张的肢体动作、肢体上的碰撞等。所以把‘漫才’翻译成‘相声’还是不妥,这些元素的差异是翻译的难点。”

即便书中有很多外国人不易理解的‘日式幽默”,毛丹青依然在初见这本书时就决定将它带给中国读者。“译者最重要的是要有冲动,看到原著的时候有一种自己要写的冲动。阅读时的第一感觉是让我想翻译这本书的最大动机”,毛丹青说。

中日关系:“中日民众的亲和度远超过去”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毛丹青在日本也生活了整整30年。谈到这些年的经历,毛丹青认为,最近10年间中日关系的变化最为明显,中日民间交流的广度逐年扩大。“日本媒体报道说,一年间有600万中国大陆游客到日本游玩。他们离开日本时可以带回属于他们自己的信息和感受,这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在两天的活动中,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很多读者早已读过《火花》日文版,而且他们能够对又吉直树的发言迅速做出反应。对此,毛丹青也表示始料未及。“这说明日语作为一个文化元素开始在中国被消费。我了解到很多读者都是自学的日语,他们可以直接听懂日本原作家的话,从这个现象可以预测到未来日本书籍会在中国市场继续发展。”

小说《火花》中,除了“漫才”,还出现了居酒屋、被炉、花火大会、搞笑艺人参加综艺节目试镜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元素。不过,毛丹青并不担心这些元素不被中国读者理解。他表示,在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第一批日本作家的作品走进中国的年代,对于书中描写的一些物品,大部分中国人是完全没有概念的,是存在隔阂的。但是现在的中国年轻人通过小说、电视早已对这些东西耳熟能详,甚至身边就有几家日本居酒屋。“从这个角度来说,中日民众的亲和度远远超过了过去。”

文化交流:中国文化走出去需“借力打力”

旅居日本30年,毛丹青早已成为一位文化使者,通过自己文字和故事使中国人更加了解日本。近几年,日本文化元素在中国遍地开花,小说、电影、电视剧、动漫等被大量引进,《你的名字》、《哆啦A梦》等日本原版电影票房居高不下,《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等经典日剧的改编也引发全民讨论。对于这些现象,毛丹青认为目前日本对中国的了解和中国对日本的了解处于不对等的状态。

关于这种不对等,毛丹青指出,文化渗透不是投入金钱就可以开花结果,不能强求。中国文化想要走出去,可以尝试“借力打力”。他举例说,好比此次又吉直树访问中国,又吉直树是一个现象级的小说家、同时也是知名的搞笑艺人,他第一次看到的中国和对中国的印象,以后会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通过电视节目影响到更多普通的日本人。“通过又吉直树描绘的中国,让普通的日本民众发现属于自己的中国。这就是‘借力打力’。借你的力量,来构筑我的力量,然后共同进步,实现双赢。”

认识中国:亲眼所见最真实

除了作家、译者的身份,毛丹青还是神户国际大学的教授。每年暑假,他都会带日本学生来中国,参观在中国的日本企业,让学生听日本企业驻华员工讲述在中国的故事。他说,他更相信在中国的日本人对中国的印象是真实的。“学生们来中国之后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他们看到了在教室看不到的东西,对中国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又吉直树在出发前接受日本媒体访问时称,“电视上看到过上海浦东的摩天大楼群,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壮观。”面对从未真正来过中国的又吉直树,毛丹青似乎并不急于向他“科普”中国相关的知识。“来中国之前我没有跟又吉直树说应该做哪些准备,应该看哪些书。而是直接带他进入到这个环境中,让他在现实中找出自己的感性。”回到东京后,又吉直树告诉毛丹青,他非常喜欢中国,还想再去。

2004年,毛丹青和莫言一同去了北海道,而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最后一个场景的灵感来源就是北海道。“不确定这两件事情是否有关联,但是我觉得在文化的交流中,来自个人的交流非常重要。文学有这样的力量,你可以把你看到的风景构筑到自己的文学王国中,让更多人看到”,毛丹青说。

回顾2002年大江健三郎访问莫言的家乡,毛丹青讲到这样一个场景:在去莫言家乡的路上,大江健三郎站在一个田埂上突然泪流满面,他说,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地平线。因为他来自于山村,从没看到过这样的地平线,一望无际,感慨万分。“人与人的交往是感情领域的事情,跨境文学、文化让人与人相识,让国与国相知,这是一件美丽的事情”,毛丹青说。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