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全书从纸面转身走向了电子阅读时代,2012年3月已有244年历史的《不列颠 百科全书》停印纸质版,只提供电子版。视觉中国 图
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将会采用在线百科的形式于明年上线。一直以来,百科全书都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它的历史就是人类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历史,也是把已有的知识系统地写进书本的历史,这条历史长河已经流淌了2300多年。而今,在互联网环境下,百科全书也在数字出版的浪潮中求新求变。
历史上那些“没有围墙的大学”
一直以来,百科全书都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百科全书”的名称是从encyclopedia译过来的,来源于希腊文。“en”有“完全”的意思,“cyclo”是“圆圈”,“pedia”为“知识”、“教育”,合起来的意思是“在这个圆圈里汇集着所有的知识”,也就是说“全部知识都搜罗在这部书里了”。
百科全书从最初的形态算起,到今天已经有2300多年的历史了。一般认为,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是“百科全书之父”,因为他的著作已经具备了原始百科全书的最基本条件:概括了已有的全部知识,又对其作了整理、加工和分类。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代表的古代百科全书基本上是教科书;从公元五世纪到十八世纪,教科书的章目、节目直接变为“条目”,并用便于查检的次序(如字母顺序)编排起来,最初具有工具书作用的百科全书就这样出现了。培根基于人的三种能力(记忆力、理解力、想象力)的科学分类法是百科全书的转折点,从此,百科全书的设计立足于科学的知识分类基础上。
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最早诞生于18世纪的法国。法国思想家狄德罗和一大批启蒙运动的知识精英,花了20年的时间完成了《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手工艺分类字典》(即《法国百科全书》),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认为,与亚里士多德同时期的中国古代也有“百科全书”。比如秦汉《尔雅》与《皇览》、唐《艺文类聚》、宋《太平御览》、明《永乐大典》、清《古今图书集成》等,甚至还将《永乐大典》称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但这些书尽管意义重大、价值不可低估,但还不能算真正的“百科全书”。它们只是一种资料性的工具书,是以汇聚资料、保存文献见长的类书,缺乏对学术发展的分析和综述,只能说是一种准百科全书性质的书籍,与现代“百科全书”还不能同日而语。
中国现代百科全书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已经有50多个国家编纂出版了综合性现代百科全书,共2000多种。但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却还没有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
1975年春天,当中央编译局的几位负责人见到我国著名翻译家姜椿芳时,他们听到了姜椿芳第一次谈起他的设想:编辑一部属于中国自己的百科全书,填补中国缺少百科全书这类大型工具书的空白。
此后的15年里,姜椿芳始终在为把这个“奇想”变成现实而努力着。“白手起家”时,姜椿芳和他的同事们四处招兵买马,靠的全是挤公交和步行。最初出版社就在京城8个借来的地方办公,大家戏称“八大处”。当时大百科编校人员的平均收入均低于同业人员,但正如一位老专家说的那样,“为了大百科,甘愿皓首穷经,死而后已”。
考古学家夏鼐上午还在案头紧张地修改《考古学》 卷概观性文章,下午就突发急病入院。夏鼐逝世后,人们发现,他的床头、桌上堆满了编纂大百科全书的相关资料; 和夏鼐一样,身患绝症的天文学家戴文赛临终前还在审定大百科全书的稿件; 国际法专家陈体强在病榻上逐字逐句修改完几十万字的国际法条目后辞别人世;建筑学家童隽在写作《江南园林》条目时,在办公桌旁阖然长逝,留下了那段永远也写不完的字句“扬州以莳花闻名远近,清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编纂过程中,从总编辑委员会主任胡乔木、中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奠基人姜椿芳到华罗庚、宋时轮、茅以升、胡愈之等30余位总编委会的委员们先后辞世。几乎每一学科卷出版时,卷前的总编委、分卷编委、分支主编的名单中都要添上几个黑色方框,很多人甚至都没等到自己主编或编纂的卷册付梓。但是他们却把毕生所学留在了书中,传给后人。
1993年,经过20672位专家学者15年共同努力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问世。这部百科全书共74卷,1.2568亿字、77859个条目、5万余幅插图……是我国出版史上规模最大的工具书,被知识界、学术界誉为中国文化的丰碑。又经过14年的打磨、修订、重编,32卷,6万个条目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出版。
互联网时代的转身
进入新世纪,互联网时代到来,出版领域的电子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而百科全书也从纸面转身走向了电子阅读时代。2011年,国务院批准“编纂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通过建立数字化编纂平台,编纂发布和出版网络版、纸质版”,定位于新型网络的百科全书将在明年上线。而世界范围内在数字出版领域身先士卒的,是享誉全球的 《不列颠百科全书》。
2012年3月13日,总部位于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宣布,已有244年历史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将停印纸质版,只提供电子版。虽然,数字化阅读早已进入人们的视野,但当时这件事还是在全球出版界炸开了锅。
曾经,拥有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是许多人的梦想。《纽约时报》 写道:“上世纪50年代,书架上放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与车库里停辆旅行车或房间里摆台名牌黑白电视机一样,既实用又能彰显中产阶级身份。”《不列颠百科全书》的销售额高峰出现在1990年,当时在美国一年售出了12万套。但仅仅6年之后,到了1996年,这一数字便跌落至4万。与高昂的印刷版(2010版标价1395美元)相比,数字版订阅费仅为每年70美元。在停印之前,纸质百科全书的收入不到公司收入的1%,约85%的收入来自包括数学、科学、英语等教育课程的相关产品,15%的收入来自网站订阅服务。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不列颠百科全书》就萌生了试水数字市场的想法。70年代中期,为了方便今后修订,第15版《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把内容全部制作成了电子版。2000年,推出了第一个掌上电脑移动版本。接下来的几年,《不列颠百科全书》更是细分了用户群,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不同机构都推出了量身定做的在线数据库。
1998年,谷歌公司推出搜索引擎;2001年,维基百科创立……网络的应用改变了人们查阅信息的方式,把人们从书架拉到了鼠标上,《不列颠百科全书》 终于做出了停印纸质版的决定。发出停印通告后,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总裁豪尔赫·考斯说:“这个决定对百科全书意义重大,不是为了我们辉煌的过去,而是为了我们充满活力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将继续通过数字形式为所有人提供知识和借鉴。”
(本文综合自《中国新闻出版报》《国际先驱导报》《百科全书史话》、中国日报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