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民盛宴》 张怡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2017年1月,原载于《收获》2015年长篇专号春夏卷的《细民盛宴》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的作者为包揽台湾时报奖、联合报短篇小说评审奖、香港青年小说组冠军……几乎港台所有重要文学奖项的著名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本书是她近年来着力于完成的“家族试验”系列故事中唯一一部长篇,在发表后尚未结集成书的翌年,就以黑马之势入围2016年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的最后短名单,既是张本人迄今为止出版的最重要的小说力作,更是八五年后出生的新一代严肃文学作者极少涉猎的世情小说扛鼎之作。
张怡微表示,所谓世情小说,落脚点并不是人的情感,而恰恰是市井生活中不让人升华的真相。在书的封面上也摘录两行书中原文:“家族生活里永远没有沉思。”“这个世界没有为我们准备多少快乐。”故事从少女袁佳乔在爷爷的葬礼上第一次见到继母开始,从此延展出一段复杂的人情往事。在与继父、继母、继母之子、公婆等心酸复杂的相处中,袁佳乔不断以自卫和偏见抵御着人情冷暖的考验。面对复杂的家族关系,她痛苦而顽强地坚守着自己最初对于原生家庭的爱。在对生父、生母的情感旅程中,一再期望又失望,也找不到家庭瓦解后自己恰当的位置。历经了一场又一场或悲或喜的家族盛宴,她蓦然回首时发现,漫长的成长中不期然的点滴,才是生活最真实的原相。细民自有深情,盛宴却甘苦流溢。
《细民盛宴》虽是年轻一代上海作家的作品,却无意沿袭旧日海上花的凄艳罗曼史,也不涉足《繁花》看似轻快实则绝望的男女调情,秉承的或是张爱玲世情小说一脉风流余韵,书中展示着几乎“无事”的家庭日常剧背后种种琐碎磨折、微细悲哀,以及所谓团圆美满表面下的破损真相。然而破败如此,书中所有人又都是凡事不肯抱怨的温厚性情。实在要讲理,憋了半日,也只道出一个“好”字,好来好去,就算是不好,也仿佛变作了好。这大抵就是世情小说里头最珍贵的“哀矜”,人人心头有,个个笔下无,当世同侪者众,并没有几人能真正写出。而怡微却以她的才华和敏锐描摹一尽,也正如她自己所说,“耗费了大量的个人经验”,因此,这哀矜里面,便也有十足真实的血肉与疼痛,让人读之动容。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故事在如此错综杂糅的家庭关系里展开,年轻的作者却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始终留存由对人情世故的承让与哀矜,并未一味展示残酷,流于刻薄。
张怡微曾如此解释自己的“家族试验”系列写作计划,“简而言之是想写一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最终以一家人的方式生活在一起,这里面当然有非常复杂的原因,也消耗大量的经验。这一组小说里,《细民盛宴》是重头戏,其它都是短篇。……在上海,我出生于工人新村……和我一样的上海年轻人还有很多,我们的父母有的是知青、有的是支内,有的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淘金,像我的父亲是海员,海上的工人,我们一起成长起来的工人的后代们当然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自己对父辈的认识,我们有自己的审美、自己见过的一生一世。”
在新书出版后她提及,“细民”其实就是小市民,没有更复杂的意思,引入“盛宴”概念,只是为了与所谓“细民”之细形成词语的反差。对于中国人来说,无论人群,阶层,阖家吃饭都是极其重大之事,是一种象征,象征大型离散之后微小的团圆,破碎之后艰难的和好,和一个家庭对个体的准入和召唤。刚过而立之年的张怡微用自己的笔记录一代独生子女心路历程,这也是80后作者首次认真探讨中国式离婚重组家庭关系的文本,值得广大读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