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中华文化耀眼之星

  • 发布日期:2017-02-17 作者:王立群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1

《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编 中华书局 2017年2月出版

中国文化中,文字是根,成语是枝,诗词是树。无根固然不会有枝有花,但如果没有树,根和枝又有何用?字、词只能是构件,只有诗词是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文字、成语有其自身之美,诗词之美远胜于二者。

为什么这样说?

诗词有隐约之美。朗朗上口的常见诗词,常常在未入学的孩提时代,已被人广泛诵读,读懂它似乎还比较容易。欣赏诗词,需要更多的知识储备、长期的阅读训练,即使有了这一切,遇到艰涩难懂的诗句,还是让人摸不着头脑,你可以隐隐约约地感受到它的美,它的某些信息片断,但你始终无法清晰地把握到它的确切内涵。“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的这首《锦瑟》诗,千百年来几乎无人可以确解。

诗词有结构之美。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是流水式结构;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并列式结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前叙后议式结构。诗词的结构之美,是文字、成语所不具备的,因为文字、成语是字、词,诗词是篇。篇有结构,字词无结构,二者不具有可比性。唯其如此,诗词更美,更耐咀嚼。

诗词有多重功能。诗词可抒情,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的伤感,巨大的悲痛,难言的苦衷,诸味杂陈的滋味,岂是一字一词可以担当?诗词可以议论,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力驳晚唐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诗歌大家的手中,诗词无所不能,可叙事,可议论,可抒情。一切用散文表达的内容,诗词皆可表达。诗词可以表达哲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都是让人熟知的诗句。

诗词有声韵之美。中国古典诗词要讲平仄对仗、声律。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一联之中,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两联之中,第二句第二字与下联首句第二字平仄相同。全诗“吴”“孤”“壶”三个韵脚,皆属上平声七虞韵,全诗形成了平仄相对的声律之美,这是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声韵之美。一句话,集诸美于一身的诗词,永远是中华文化耀眼星空中最亮的星星。

责任编辑:陈丽壮
分享到微信

分享到:

联系我们技术支持友情链接站点地图免责条款
主办单位: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网站开发维护:中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乐鱼(中国)leyu·官方网站 2015,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6000259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206号